摘要 概念的逻辑体系并非就是唯心主义,反映事物本质的概念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从“感觉”唯物主义向“概念”唯物主义思想的“飞跃”是列宁唯物主义思想的基本特点。 关键词 感觉唯物主义 概念唯物主义 辩证同一性 主体客观性 《哲学笔记》是标志列宁哲学思想高度成熟的著作。但西方“列宁学”的学者却把列宁思想的这一“成熟”看成是对黑格尔“概念唯心主义”的回归,以此贬低列宁《唯批》的哲学成就。因此,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列宁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进行唯物主义改造的理论成果,以及合理的阐发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所形成的“概念”唯物主义思想对《唯批》的“感觉”唯物主义路线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拟从列宁对“概念”问题的研究入手,对列宁关于“概念”唯物主义的思想进行一下尝试性的探讨。 一、对黑格尔“客观概念”的改造 西方近代哲学由“自然本体论”向“认识本体论”的转变,使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二元理解具体化为三元理解:思维——表象——存在。三元理解使思维和存在关系日益复杂化。一方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可以被理解为“概念”(思维)和表象(现象的存在)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理解为表象(感觉)和对象(外在世界)的关系。由此形成了唯理论和经验论两个不同类型的“认知本体论”的系统。唯理论和经验论的争论使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区分变得日益复杂起来。它不仅要求人们要在意识现象的内部寻找区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逻辑标准,而且还要求对那些“先在”的本体概念如何转化为经验的实在提供合理的说明。在康德之前,此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康德对此问题的思考维度是对传统“客观性”的概念进行改造,提出了区别于前人的划分主观和客观的先验标准。康德把那些具有普遍必然性的概念称为客观的概念,而把那些感性表象称为主观观念。试图在意识现象内部这一直被传统哲学视为纯粹主观性的领域揭示出概念客观性的本质。黑格尔对康德的这一思想进行了辩证分析,指出康德把“符合思想规律的东西(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东西叫作客观的)在这个意义上,他完全是对的”。(黑格尔:《小逻辑》第119 页)但黑格尔不同意康德把“本体”仅仅看作一个“划界”的概念,而不表现物自体的客观规律。黑格尔认为,只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形式而不表现对象本质的概念,仍然是主观的。应该把概念看作“不仅是我们的思想,同时又是事物自身或对象东西的本质”。(同上,第120 页)黑格尔把这种主观性和客观性辩证统一的概念叫做客观概念。 列宁赞成黑格尔对康德“主观主义”的批评,指出应该“反对主观主义,反对自在之物同现象割裂开来”。 (列宁:《哲学笔记》第157页。以下凡不注明出处,皆引自《哲学笔记》)但列宁却不同意把物自体统一到精神概念自我否定的运动之中,并试图对黑格尔“概念唯心主义”的性质进行批判的改造。 首先,列宁把黑格尔作为主词的概念或观念改造成人的宾词。列宁认为,观念“应该看作:人的认识”或人的观念。在《哲学笔记》中,凡有观念批注的地方,几乎都被列宁改写成“人的观念”或“观念(人的)”形式。由于列宁在概念和实在之间合理放置了人的范畴,把概念和实在的二分法变成了“概念——人——实在”的三分法,使黑格尔唯心主义概念与实在的“异化同一性”变成了唯物主义人的概念与实在的“反映同一性”。去掉了黑格尔“客观概念”的唯心主义形式,使之容纳唯物主义内容,即不把概念看作绝对精神自我呈现的逻辑范畴。而是把概念看作对象客观本质“反映”的认识和本质统一的总体范畴。例如“光速=30万公里/每秒”这一概念既是人类对光速的反映,又标志光速的运动本性,即空间与时间的统一。反映与本质的统一是唯物主义的客观概念。 其次,列宁并没有仅仅满足于对概念唯心主义的改造,而是以此为基础,力求发展出“概念唯物主义”。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高于普列汉诺夫和庸俗唯物主义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满足于认识到或向人们宣布概念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而且还要通过对客观概念内在矛盾的分析形成客观的概念体系去把握客观世界的总体规律。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吸取了德国古典哲学关于普遍必然性的概念和特殊偶然性的表象内在矛盾分析方法的合理内核,扬弃了德国古典哲学“正——反——合”的僵化模式,形成了“列宁式”的“个别——一般”的矛盾、同一、转化的逻辑分析方法,建构唯物主义概念辩证法的思想体系。 二、对“感觉”唯物主义路线的发展 列宁在《唯批》中曾提出的“物到感觉到思想”的“感觉”唯物主义路线与经验批判主义的“感觉”唯心主义路线相对立。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又对“概念”唯物主义的认识方式做了进一步的探讨。由“感觉”唯物主义向“概念”唯物主义的“飞跃”,一方面标志着列宁思想的高度成熟,另一方面也是和研究对象的时代背景分不开的。其一,列宁在《唯批》中主要捍卫一般唯物主义,反对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对唯物主义的攻击。而《哲学笔记》则不同,它不仅要反对一般唯心主义,而且还要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强调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践性和辩证性的双重特征。其二,在《哲学笔记》中,列宁研究和批判的对象不是“感觉”唯心主义,而是“概念”唯心主义,其目的是吸取“概念”唯心主义合理的辩证法思想,以便在现实中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的唯心主义诡辩作最无情的斗争。在理论上用唯物主义“概念”辩证法对庸俗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进行批判和反驳。但是我们通过对《唯批》和《哲学笔记》主导思想的比较和分析,可以从中看到二者作为列宁整体思想的内在联系。如果说,列宁在《唯批》中所提出的“感觉”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是研究认识的上行之路,即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那么,在《哲学笔记》中,列宁“概念”唯物主义则是研究认识的下行之路,即由抽象的思维到实践、到客观实在。“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这个思想是深刻的”。综合列宁《唯批》和《哲学笔记》的总体思想,使我们认识到,列宁思想的发展形成了“上行之路”和“下行之路”综合的“圆圈”:“物——感觉——思想”——“思维——实践——实在”。列宁这一思想轨迹是和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方法》中所提出的由“具体到抽象”和由“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标志着列宁思想发展的高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