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哲学研究的重心逐渐移向对人的研究;即使大量地切入现代哲学研究中的文化与时代问题,也仍然和人的问题纠缠在一起。而人是受意识支配的,所以超前意识问题已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而且如何预测未来也是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正是从上述意义,我们认为,超前意识是21世纪哲学复兴的一个生长点。哲学要改变现状,关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把握时代发展的脉膊,都需要超前意识。 一 哲学落后的状况亟待改变。哲学只有不断适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发展变化的要求,才具有生命力和实际意义。这个不断适应的过程恰恰是超前意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所谓超前意识,是指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先于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出现的符合事物发展趋势的、具有科学预见性的意识。超前意识产生于人的需要,产生于生产劳动,产生于对事物发展规律性的认识。它可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进程进行预测和前馈。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它又可具体表现为多种形式。例如,在未来学研究中,它表现为一种未来意识;在生态学研究中,它体现为一种危机意识;在美学研究中,则体现为一种悲剧意识……无论哪一种表现形态,它们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的思维特点,即着眼未来,发展现存;立足现存,设定未来。《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在《预测与前提》一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要是不动脑筋去推测未来,就连十分钟也过不去。伸手去拿杯咖啡,也要对未来有个默默地假设——手伸到的时候,杯子还在桌子上。这当然是个极短期的预测,不过总还是对未来事态的假设。托夫勒这里是用极普通的事例说明人的一切行动都离不开对未来事态的假设。而他所说的对未来事态的这种假设,实际上也就是一种超前意识。 我们常说世界是人创造的。人是怎么创造出世界的呢?当然是通过自己的行动。但人的一切行动都受自己的意图、目的(即思想)所支配,因此,其中也就有超前意识在起作用。例如,要发展生产,就要先把发展生产的办法研究好;要进行改革,就要先把改革的方案拿出来。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是先有大厦,还是先有建造大厦的思想?当然是先有关于大厦的思想,诸如构想、图纸等,然后才能建起大厦来。早在50年代,有人就曾专门论述了先有关于桌子的思想,然后才造出桌子来的问题。当时这个问题曾引起一些争论。应当承认,这种意见是对的,因为它符合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推而广之,一切人所创造的最初的那个东西,都是按照人的思想创造出来的,因此说先有思想,然后才有人的行动,也才能有物。这里所说的物,当然主要不是指山脉、太阳一类自然物(其实这类物的名称也是人的意识的产物,不然天生盲人或原始人竟也不知道石头谓之何物),而是指舰艇、火车、高楼大厦一类的创造物。这种情况在社会发展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社会主义还没实现的时候,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就产生了;改革还没有进行,改革的思想就已经提出来了,这都是人所周知的事实。可以说,历史上一切伟大的思想家,包括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孔子、鲁迅、毛泽东,还有邓小平,他们对人类社会的主要贡献都来自一种先进的思想,离开了这种先进的思想,他们就谈不上对社会的贡献,当然也就不成其为思想家了。这种支配人的行为的先进的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超前意识。 超前意识为人们自觉地进入21世纪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反省过去,立足现在,放眼未来。 超前意识为哲学摆脱目前的困境提供了一条出路,虽然不是唯一的出路。 哲学落后,是因为哲学已经不能适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发展变化的要求。在新的技术革命面前,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亟待哲学向人们提供新的观念、新的视野和新时代的普遍精神,给人们一种信念,一种智慧,一种行为导向。因为一切变革都依赖于观念的即哲学的变革。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而我们的哲学却依然故我。我们的哲学现状多半还是靠遗产度日,习惯于用陈旧的哲学框架去套新的事物;那些落后于实践的抽象概念和陈旧的理论体系已经因为脱离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而变得缺少时代气息了。所以说,哲学的落后并不是因为社会抛弃了哲学,而是哲学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没有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 哲学是什么?哲学就意味着超越传统。在人类通向未来的道路上,一座座里程碑和一个个“驿站”不是由砖石而是由超越传统的精神构成的。这种超越不仅是对传统的超越,同时,也是对现实的超越。我们常说,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哲学对人类社会具有指导作用。这种指导作用恰恰是通过超前意识来实现的,因为,只有当哲学反映一种时代要求并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时,才具有指导意义。 一种理论相对于现实来说,一般具有三种形态,一种是理论落后于现实,显然这种理论是不能指导实践的,甚至有可能阻碍实践的发展;另一种是理论与现实同步,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适应社会现实的理论,这种理论也叫同步理论,实际上这种同步理论是没有多少价值的,实践向前迈进一步,理论随之跟上一步,充其量也不过是这种理论没有多少副作用,但这种情况是很难维持的,因为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理论稍一懈怠就会被实践抛在后面;第三种形态是理论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通过寻找和发现一种规律,超越现实一步指导实践。也只有第三种形态的理论才具有实际意义,理论只有走在实践的前面才能指导实践。哲学理论尤其如此。因为哲学智慧属于动力学范畴,它需要想象力、创造力和预见力。这正是哲学改变现状的着眼点。 二 哲学应当关注人类的命运,这种关注来源于一种超前意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可以说,超前意识是哲学走向21世纪的一个生长点。 哲学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关注人类自身以及人与自然的命运。近年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开始上升为普遍的、全人类的哲学意识,它标志着当代世界业已认识到,不论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生态和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人类生死攸关的问题。地球是无数小生态循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一个大循环系统,人类仅仅是该系统中的一个环节而已。因此,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基础,是承认人类以外的自然界的价值。破坏生态平衡的代价是殃及人类自身的幸福。今天,人类的处境和世界的前景在有些方面比起上个世纪显然是恶化了,严峻了。如果意识不到21世纪人类将面临的核战争危险、生态危机、人口爆炸、世界粮食问题和自然资源枯竭等全球性问题,就不可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或者想方设法延缓这种危机,人类的未来则是不可想象的。在这个意义上说,超前意识同忧患意识同等重要,甚至可以说,没有超前意识就不会有忧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