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人学研究述评

作 者:

作者简介:
韩庆祥,1957年生,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哲学博士。

原文出处:
教学与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6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内容提要] 自90年代以来,中国人学研究集中在三大问题上:人的主体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人学理论体系。作者分别就每一问题的研究角度、实质、得失和基本特征做了深入而全面的考察与分析,同时也简要说明了中国90年代人学研究的新特点。

      一

      1977年至1980年间,我国“伤痕文学”的崛起和“真理标准”的讨论,促发了1980年的我国哲学界关于人性、异化和人道主义的大讨论,之后又引发了1985年前后的关于文化变革与人的现代化的讨论。这两次大讨论取得的最大成果,可凝缩为两大命题:“把人当主体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有效发挥主体的积极作用”。

      把人当主体看,其实践意义在于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人的主体作用的积极发挥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重要是要进一步从哲学高度、从根本上说清人,从理论上说清人作为主体的本质属性,说清人的主体属性发挥的合理方式,这实质上就是要说清“人的主体性”问题。这样,从逻辑上便引发出对“人的主体性”问题的思考和研究。

      人的主体性问题的提出,旨在解决现代化建设中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体作用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哲学界集中讨论了以下四个重点问题:一是如何从哲学上说清人的主体性,重点讨论了人的主体性的涵义和主体性的原则等问题。二是人的实践活动与社会历史规律的关系。三是主体活动的选择性和受制约性的关系。四是个人主体性的正确发挥,集中讨论了“个人及其个性”问题。

      在人的主体性问题的讨论中,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思想倾向:对人的主体性的价值理解与科学理解。对主体性作价值理解的人,其特点是在人和外部世界的反映、评价和改造关系中,集中注意作为主体的人及其价值因素(人的应当性、为我性、超越性等),它从外部世界包孕的满足人的需要的可能性观点来看待外部世界,因而其基本依据是,把人看作积极能动的主体,着眼点是作为积极能动主体的人。对主体性作科学理解的人,其特征是认为,人的主体性是存在的,但是受客观条件制约和决定的,人的主体性状况是在客观现实世界中被规定的,人的主体性是现实世界历史发展的结果和产物,因而人要按照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来发挥其主体性。由此对人的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应力求在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中,集中指向外部客观世界及其对人的主体性的客观制约方面,应从外部世界对人的制约、决定和规定方面研究人的主体性,其基础和着眼点是作为客观实在的人。这两种倾向各具有片面的真理性——第一种倾向把世界人化,从主体的观点看世界,重心在人的主体性上,第二种倾向是把人世界化,从本体论的观点看主体性,重心在客观世界上。实际上,只有这两种观点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才能达到真理的全面性。

      人的主体性问题讨论的实质意蕴,是从哲学原则、哲学观念和哲学思维方式上,反思作为主体的人之根本属性及其发挥状况,反思人的主体实践活动的原则和方式,以为现实社会和时代提供一种哲学观点,并从人的主体性发挥状况方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以启示人们正确发挥其主体性。这种反思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认识上的成果可用这样四个命题来表达:“把人当积极能动的实践主体看”;“人的实践主体性有其原则和限度”;“关键在于正确发挥个人主体性”;“人的主体性问题本质上是人的问题”。尽管许多专家学者在主体性问题上存有较大分歧,但也取得一定共识。许多专家学者认为,人只有成为积极能动的实践主体,他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主体,进而才能真正把人当人看。把人当积极能动的实践主体看,意味着要从实践角度理解物(人以主体方式理解和改造客观世界,使客观世界变成属人的世界),从人的角度理解实践(人的实践主体性既应符合和体现人性及人道主义原则,也有其适用的范围和限度,它适用于“世界的属人性”这一层面),从主体性角度理解人(人的根本属性之一是人的实践主体性,或实践主体性是最根本的人性,是人性在人的主体上的表现,因而人的实践主体性问题可看作人的一个根本问题),从个人的角度理解主体性(主体不仅是人类、群体,更主要是个人,人类主体性、群体主体性都是通过个人主体性表现、实现出来的,只有把主体性主要理解为个人主体性,人类主体性、群体主体性才能成为现实的具体的主体性,离开个人主体性,它们就会陷入抽象;也才能为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充分正确发挥人的主体性找到一条现实的、具体的途径,因为人类、群体都是由个人构成的,是通过个人而存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每个人的主体性的充分正确发挥,我国现代化建设之所以出现一定曲折,很大程度上与个人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正确发挥有关)。因此,要说清人的主体性,必须先说清人本身(人的本性、人的本质、人性)的问题,必须对人本身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重视对个人主体性问题的研究,注重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注重人对现实社会的合理改造,而个人应参与到现实社会中去,正确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的主体性的观念框架。由此,人的问题研究应进一步面向社会现实和社会实践,以对人的问题的现实性研究带动和促进人的问题的基础性研究。

      人学研究方面的成果,在于把人的主体性视作根本人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是人的问题之实质和核心,因而要研究人性和人的主体,就不能不研究人的主体性,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能不坚持主体性原则,要从理论上说清人,就不能不首先抓住人的问题的实质和核心。这里,人学研究已深入到人的问题的实质和核心层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