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治国理念的重大突破。这对中国现 代化事业的发展,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实践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但是,如何理解“以人为本”:例如,能否说“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 落脚点,是其本质和核心;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这个“人”指的是“类”意 义上的,还是指的“民”;“以人为本”是历史观还是价值观,它同人本主义是什么关 系,等等,对这些问题理论界分歧很大。这些分歧表明,如何理解“以人为本”关系到 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本文打算讨论“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问题,我认为 弄清这个问题是弄清其余问题的关键。 一、“以人为本”≠人本主义 有一种意见认为,“以人为本”是一个人本主义命题,或者说就是人本主义。持这种 观点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对人本主义持批评态度的,不赞成把“以人为本”作为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另一种情况是对人本主义持肯定立场,认为“以人为本”不 仅仅是一种治国原则,它还应该是一种哲学,一种“人”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哲学,科学 发展观就是这种哲学的贯彻。这两种意见是对立的,但在对“以人为本”的解释上却是 一致的。然而,把“以人为本”等同于人本主义,把它看作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在理论上没有任何根据。 人本主义是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历史观。它由14、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 主义学者始创,中经法国启蒙学者的人性论论证,到18世纪初才由费尔巴哈完成。费尔 巴哈哲学就叫人本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在本体论意义上规范“以人为 本”,“人”具有本体论意义。以后人本主义虽经诸多变化,其基本观点始终未变。在 这里,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确实是一个东西。 但是,主张“以人为本”、却不是在本体论意义上理解“人”的政治家、思想家大有 人在。在欧洲以外的国家,早在人本主义产生以前,就有不少政治家、思想家提出过“ 以人为本”的命题,或“以人为本”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家管仲曾说过“夫霸 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之类的话。他虽把人当作价值标准,但这里的“ 人”没有后来的人本主义所主张的本体论的含义。因此,我同意张奎良教授的看法:古 已有之的“以人为本”口号只有“工具性含义”(张奎良,2003年)。但我想补充一句: 这个概念只具有工具性含义,如超出这个含义,这个极具实践特点的概念就只是形而上 的幻觉了。张奎良教授认为,“以人为本”具有本体论意义,并且认为这是马克思的观 点。(见张奎良,2004年。下述张奎良教授的观点,未注明出处者都来自这篇论文)我反 复作了研究,感到上述看法需要进行深入的讨论。 张奎良教授认为,马克思以前的一切本体论都是与人无涉的,都不理解世界的属人性 质,都是在人的实践和创造之外去设定世界的终极原因和构成,而“马克思的实践唯物 主义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把对世界之本的追寻置于人的生活实践中”。说马克思以 前的一切本体论都与人无涉,有点牵强。哲学史上的唯心主义派别不都是把精神(主观 精神或客观精神)当作本体、当作世界的终极原因吗?不都是把现实世界当作人的精神产 物吗?怎么能说他们的哲学本体论与人无涉呢?至于说马克思把“世界之本”的追寻置于 人的生活实践之中,主张人是世界的终极本质,理由更不充分。张奎良教授最近两篇论 文都引用马克思一段话作为根据:“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割开来 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35页)结论是:“只 有人才是自然界的真正之本”。看来弄清马克思这段话是一个重要关键。 我认为,以上看法是对马克思的绝大误解。1990年,我在《现代哲学》第3期发表《恩 格斯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笔名刘筌)一文,曾对这段话作过分析。我的结论是:这段话 实际上是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并不是正面表述马克思本人的观点。黑格尔认为,自 然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异化,绝对精神构成自然界的真实内容,它才是唯一真实的存 在,自然界只有被扬弃的外在性意义。因此,不同抽象思维相联系的自然界也就是“无 ”。显然,马克思在这里是批判黑格尔把抽象概念作为自然界之“本”,而不是论证“ 人是自然界之本”。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明“人化自然”的思想,这无疑是超越费尔 巴哈等一切旧唯物主义者的带有根本意义的思想。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思想充分肯定 了人的创造性,但认为人的这种创造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马 克思非常明确地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 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 产品的材料。”张奎良教授说,“人至大无边,是世界的全部和一切”,“人是本”, 不应是以“人为本”。(张奎良,2003年)对人的这种赞颂令人感动,但是,人的实践能 力并不是“至大无边”的:历史已经证明,人对自然界的“统治”不能无边,违反自然 规律就要受到惩罚。讨论这个问题并不像张奎良教授认为的那样没有意义。现在世界上 讨论这个问题可谓“议论纷纷”,如果没有意义,谁愿意花时间对此多费口舌。从意大 利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到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是以“人”与“神”相对立为主题 ,肯定自然界的先在性。而人本主义的当代形态——人类中心主义,则以“人”和“自 然”相对立为主题,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是世界的全部和一切。这样,人本主义就变 成绝对化的主体性哲学。这样一种“主义”不应加到马克思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