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07(2004)04-0022-0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 、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全新的发展观,立足 于世界发展潮流,充分总结和吸取了国内外社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突破了我国传统发 展理论。这一突破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发展观,从一种全球视野审 视发展,寻求发展的新路径。 一、三种线性发展观:苏联的教科书体系、现代化理论、新自由主义发展观 新中国成立以来,线性发展观在我国占统治地位。所谓线性发展观,简单地说,就是 认为所有的社会都有一条共同的,必然的发展道路,沿着这条道路,所有的社会都会达 到发展的最高点。从思想内容来说,这些发展观都是以增长为中心,围绕着一个民族国 家如何快速工业化,赶超西方而展开的。它们包括苏联的教科书体系、现代化理论、以 及最近影响广泛的新自由发展观。 苏联的教科书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都发挥了巨大 作用。但是,这一体系中也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简单化、教条化理解。社会的结 构被理解为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最终的决定作用,来自经济领域的单一的力量、逻辑 决定着社会的整体结构。在经济基础的推动下,历史中形成了前后相继几个社会形态。 相对以市场经济为本质的资本主义,苏联以计划经济为本质的社会主义更高的社会形态 。因此,建国初的发展观,就是以苏联最高的社会形态,改造我们的社会,建设社会主 义。其核心是以计划经济快速推动工业化,在这一线性的和单向的历史进程中赶超西方 。 上个世纪80~90年代,西方现代化理论译介到我国,中国思想界兴起了一股现代化思 潮热。西方现代化理论兴盛于上个世纪50、60年代,是对新兴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发 展的研究。在冷战的年代,其本身就包含着浓厚的政治旨趣,希望以此理解全球变迁, 并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来主导这种变迁。现代化理论建立在诸多假设之上,其中最 重要的是:世界被分为传统和现代两个部分,西方国家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国家是传统 国家。这二者是相互分离的。历史的发展方向是由传统向现代演进,这种演进的道路是 共同的。其合理的逻辑推论就是,通过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比较,发现西方现代化起 飞的要素,并在传统国家发现或培植这种要素,就可以推动传统国家的现代化。 这一观念集中体现在现代化理论中影响巨大的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的理论之中。他提 出了一个经济增长阶段的历史动力学体系,把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过程分为五个阶 段:传统社会、起飞前的准备、经济起飞、走向成熟、高消费阶段。用这几个阶段描述 了现代化的进程。认为这一现代化进程从英国开始,在全球展开,在美国达到了发展的 最高阶段。法国学者R·阿隆指出,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核心是一种典型的线性 发展观,“所有的现代社会——至少是从经济的、社会的观点来看——属于同一条道路 ,在进步的共同道路的不同位置成串的分布着。”[1](58)。 现代化理论把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作为现代化的两种有效的模式,把市场机制重新引 入了国人的视野。它关注的焦点仍然是新兴国家如何进行社会动员,加快以工业化为核 心的社会变迁。 1990年,随着苏东剧变,新自由主义的发展观在我国思想界呈现为强势话语。新自由 主义发展观,从历史发展的规律与目的的高度来解释市场机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极 端夸大了市场机制的作用,认为市场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西方的市场社会是人类共 同的、必然的归宿。这一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弗朗西斯·福山。 1989年,弗朗西斯·福山在美国《国民利益》杂志发表了在西方引起轰动的《历史的 终结》,1993年2月他又将文章扩展而成《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一书。明确表达了 这一历史发展观。他认为历史是普遍、统一和进步的,有规律地朝一个终极目标发展, 全人类必将最终达到一个“普遍的同质国家”,这就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经济自由主 义和政治自由主义社会。这一历史进程的动力来自于人性。当人性在这一社会中达到完 满实现时,历史终结了。在政策层面,新自由主义发展观提出了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型。 即“华盛顿共识”。这一发展模型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美国的财政部和 美国的联邦储备委员会共同推动,其主要内容简单地说,就是国有企业私有化,外贸、 投资、金融自由化,降低汇率和紧缩性财政政策等。 这些思想对反思我国计划经的弊端,打破思想僵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许多人 受其影响,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全盘否定计划经济,把市场体制理想化,把我国发展 中的诸多问题简单的归结没有市场化。认为只要按照华盛顿共识开出的药方,进行私有 化、国家最小化、在国际上实行贸易自由化,我们就可以走上一条“超英赶美”的康庄 大道。可以说,在今天,新自由主义的发展观是对人们影响最大一种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