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不同的发展观 对经济社会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导向作用,会对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产生根本 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 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 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为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根本方向和目标,是对马克 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正确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式 出发,深刻理解发展的本质内涵;需要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规律的艰辛探索及丰富发展;需要吸收借鉴战后国外发展理论的经验教训。科 学发展观标志着当代中国将走出一条独特的、既不同于欧美发达国家又不同于东亚新兴 工业化国家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新道路及新模式。 一、科学发展观:马克思社会历史观与主体价值观的辩证统一 发展的实践丰富着发展的理论,发展的理论指导着发展的实践。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使发展 理论的内涵更为深刻,发展的视野更为广阔,发展的途径更为明晰。科学发展观有两个 层面:一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我党始终坚 持的战略思想。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二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 解决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的更好、更合理、更科学的问题,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发展生产力为核心的社会历史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发展之根” ;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本质的主体价值观,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之源”,科学发展 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社会历史观主要是从社会物质生产出发,建立的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为基础,以 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考察社会发展的客观进程,体现了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客观必 然性的理论。它侧重于探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侧重于科学部分。物质生产活动既 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内容,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社会历史观主要侧重从人 类社会发展的纵向角度,论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必然性,探求社会发展历史进程 的“本”,居于重要的、中心的地位;主体价值观主要是以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进程为 依据,侧重于探讨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意义,考察人的全面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 所在,强调的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性问题。并以此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尺度 和最终目标,侧重于价值部分。社会发展中价值目标所具有的意义,其核心实质就是人 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主体价值观主要侧重于从社会发展某个历史阶段的横向角度,探 索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把人的生存质量和全面发展作为实现社会价值目标体系 ,探求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质”。“质”是用以衡量评断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注 :参见《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269-270页。)“本”与“质” 的有机结合,即社会历史观与主体价值观的有机统一,集中概括了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 “本质”内涵和深刻意义。即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问题。 关于人的主体价值论,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社会发展的进程 并不象自然界那样,仅仅是各种自然物自发作用的产物,而是有意识、有目的、有思想 的人的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主体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社会发 展的内在动力。作为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性,这不仅是人类所具有的本质内涵,也是人 活动的基本特点。在社会发展的有机演进机制中,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和内在动力 。人在历史发展中作为主观能动性的主体,蕴藏着无穷的潜力和智慧。由于人们活动的 结果在现实的社会中出现了向新型社会转化的客观要求,人们又在活动中认识和追求这 种要求,并根据这种要求去建立和实现新的社会制度的目标及理想。人们为目的、理想 而奋斗的过程,就是从现实的社会向理想的社会发展和转变的过程。因此,认识的探索 和世界的改造总是与人的需求密切相关,并有着内在关系。而这种需求欲望的产生又是 与人们对现实存在和自身现状的不满开始的,要有改变、改善现存条件争取更完美的生 存环境及条件的要求。这种对现存条件和对自身的不满,以及由这种不满所引起的渴望 ,正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源于这种人的内在动力,推动着人们不断去重新认识世界 、改造社会和探索未知领域。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和认识关系与价值关系是有机结合体 ,是双向互动的关系。每个社会要求和目的实现,都是这种双重关系互相作用的必然产 物。人们的需求和目的就是在这样的关系作用中不断转化、不断推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 马克思社会历史观与主体价值观的有机统一,既是矛盾的统一,又是有机联系的统一 ,还是辩证的统一。这种统一的过程是马克思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本质规定性,也是他 考察分析社会发展的基本视角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研究社会发展理论的方法论,就是 把历史观与主体性相互统一于社会发展理论之中,二者同属于一个理论范畴,只不过是 对这一理论不同角度的表述而已。阐述历史观,旨在论证社会发展之规律:阐述主体性 ,旨在说明人的主观能动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并不是彼此孤立、相互外在对立的。 我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讨,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实现社会发展中的“质”;只有遵 循社会“本”的规律,才能最终符合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质”;而当真正实现了社会 发展中的“质”,才能促使人们更自觉地去追求历史观中的“本”。“马克思的社会历 史观决不是机械决定论,而是包含人类社会活动丰富内涵的辩证决定论,它不仅指出了 人类活动受规律制约的一面,同时也肯定了人类活动所具有的能动创造性,和主体自我 决定性的一面。”(注:赵家祥、丰子义《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历史考察和当代意义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0页。)因此,社会历史观本身已蕴涵着主体价值 观。历史必然的独特性就在于不能离开人和人的活动,也离不开价值目的、价值评价和 价值选择,它以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为前提,展示其丰富、复杂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