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的主题:人类与哲学

作者简介:
黄楠森,1921年生,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高清海,1930年生,现为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韩庆祥,1957年生,哲学博士,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副教授。 王锐生,1928年生,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衣俊卿,1958年生,哲学博士,现为黑龙江大学哲学与行政管理系教授。 袁贵仁,1950年生,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博士研究生导师。 丁冬红,女,1948年生,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原文出处:
江海学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6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编者按 人类在经历了20世纪的纷争与动荡之后,怀着对历史的深刻省察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冀,在两个世纪的交接点上,理性地审视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哲学作为思想中的时代,深刻地表征了时代精神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召唤。哲学在本世纪所发生的面向现实生活世界的转向,就标示了时代精神的深切召唤,哲学对现实生活世界的追问,蕴藏着深沉的人学动机。哲学与人学,这两个相互缠绕的问题,已经激发起人们的广泛思考。就目前情况看,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1 )哲学就是人学;(2)哲学包括人学,人学只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二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哲学既不是人学, 人学也不只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哲学的当代形态是人学,等等。我们欢迎有更多的学者关注并参与我们的“人学研究”的讨论。我们将广纳百家之言,综合各种观点,不断繁荣哲学研究事业,推动哲学和人学学科的建设。

      人学与哲学

      要把人学作为一门科学来建立和建设,首要的前提是弄清楚它研究的对象,其次是弄清楚它与相邻学科的区别和联系。其实,这两个问题是不可分的,弄清楚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利于弄清楚另外一个问题。就目前来讲,特别需要弄清楚其间的区别和联系的,就是人学与哲学。

      目前有一种十分流行的观点,即认为哲学就是人学,这种观点大致有两个理由:第一,近代西方哲学有一次哥白尼式革命,哲学已从本体论转变为认识论(笛卡尔、康德等)或实践论(马克思),本体论已经过时了,为认识论、实践论所取代了,而实践、认识都是人的实践、认识,因而哲学成了人学。第二,即使哲学作为一种本体论或世界观仍然有意义,那么,它们研究的本体或世界也是人的本体、人的世界,而不是离开人的本体或世界,而且这些研究也是为了人,因而哲学也是人学。我认为这两条根据都是不能成立的。

      先谈第一点。从古到今所说的哲学实际上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个学科群。不同学科及其内容是由它们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哲学按其对象和内容实际上包括了本体论(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方法论、伦理学、美学、政治哲学、人学等等,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如此。这些学科何时出现,何时形成,何时盛行,情况是各不相同的,但它们一旦出现,就不会被消灭,除非它们的对象消灭了。所谓“哥白尼式革命”不过是哲学内部重点的转移,历史上发生的不过是研究重点从本体论向认识论、实践论的转移,并没有发生认识论、实践论取代、消灭本体论的事实。如果说在西方哲学史中发生过哲学研究重点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实践论的转移的话,那么,在中国哲学史中还发生过哲学研究重点从政治哲学、伦理学向本体论的转移,这就是宋明理学吸收了道家和佛家的本体论思想而掀起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本体论的高潮。正如宋明理学没有消灭政治哲学、伦理学一样,西方近代哲学也没有消灭本体论。逻辑经验主义“拒斥形而上学”,即否定本体论,他们认为形而上学命题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等是没有意义的,是不能通过经验来肯定或否定的。但他们真正把形而上学排斥了吗?没有,因为他们也不得不回答现实是什么的问题,回答是:现实世界是我的经验。这不就唯心主义地回答了本体论问题了吗?

      还有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当然是正确的,这已成为常识,还有谁去否定它?再讨论和研究这类问题还有什么意义呢?果真如此,那就谢天谢地了,今天仍有不少人在生活和实践中毫不怀疑世界的客观存在,但一谈到理论,他们就皱起眉头说:世界是否不依赖于我而存在理论上是说不清楚的。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不能在理论上好好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呢?可见本体论并未过时。再说,这不是本体论的唯一问题。就以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来说吧,有人认为这只是一个认识论或实践论问题,所以近代哲学转向以来就只研究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而不再研究物质世界本身了。其实,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一个本体论问题,其次才是一个认识论问题。物质世界和意识并不是两个平行的并列的东西,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产物,而且始终是物质世界的一个很小很特殊的部分,只是为了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才把它们并列起来的。它们之间的关系的首要问题实际是谁从属于谁的问题,谁有独立存在的问题,是一个本体论问题,由于意识只存在于社会人的头脑中,这个问题实质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并列起来研究,是为了研究它们之间关系的方便,其实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个很小很特殊的部分。不是自然界从属于人类社会,相反,是人类社会从属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只在很小的范围内才对自然界有所作为,即社会实践。本体论研究作为整体的物质世界、自然界,当然要弄清楚它的基本组成部分怎样综合而成一个整体,其中包括了研究人和物质世界、自然界的关系,这种关系对人来讲特别重要,因而在近代西方成为研究的重点,但能以这一问题(即使就其本体论意义讲)来代替本体论的其他问题的研究吗?显然不能。如果认为这个关系问题只是认识论问题,那就更不能以之取代本体论。没有本体论为基础的认识论只能走向唯心主义。总之,要消灭本体论是不可能的。

      退万步说,认识论、实践论取代了本体论,也不是人学取代了本体论。认识、实践都是人的,然而只是人的一些方面,人的方面很多,有自然的、社会的、精神的方面,而每一方面还有许多小的方面,如社会方面就包括生产、经济、政治、法津、文化等等,人是所有这一切方面的综合体,怎能以对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研究来取代对人的综合整体研究呢?怎能以经济学、政治学来取代唯物史观呢?

      再谈第二点。本体论研究的是现实世界、物质世界,这个世界只能在一种意义下可以说是人的世界,即人所面临的世界。把作为本体论研究对象的世界理解为人所占有的世界、属人世界、依赖于人的世界都是不确切的。人所面临的世界在时空上都是无限的世界,而人所占有的世界则小得很,即小小的地球。人的占有当然会扩大,但有限得很。依赖于人的世界,即人化自然,是人的实践改造过的世界,是人把它变成如此的,它也有限得很,实际就是地球,而且它只在某些方面依赖于人,它的整个存在是不依赖于人的。属人世界词意含糊,指人所占有的世界,还是依赖于人的世界,还是人的感官能感知的世界?前二者已经分析过,至于人的感官能直接感知的世界从范围上看确实异常广大,即宏观物体,它的范围远远超出了地球,但还不是全部宇宙;从层次上看限于一定长度的光波、一定频率的声波,等等,而不是一切长度的光波、一切频率的振动,而且,光波在眼睛中显现为颜色,振动在耳朵里显现为声音,而光波本身是无所谓颜色,振动本身是无所谓声音的,也就是说,这个五光十色、众响齐鸣的世界只是人的世界。这个世界诚然是依赖于人的,但只限于某些方面,它的整体仍然是不依赖于人的,仍然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而人并不是只研究这一部分,而是要通过人的感官能直接感知的东西把认识的范围扩大,把认识的层次深化,能够认识微观世界和遥远的天体,认识颜色背后的光波和声音后面的振动,尽管这些认识要借助仪器和推理。因此,把人的世界与物质世界分割开来,并把本体论的研究限于人的世界,是难以成立的。退一步说,即使本体论只研究人的世界,也不能叫做人学,因为人学研究人,而不是人的世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