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阶段问题

——中西哲学发展的比较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系,北京 100872 安启念(1947—),男,山西太原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 究。

原文出处:
教学与研究

内容提要:

我们运用马克思的“从后思索法”反思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历史阶段,能够看到 比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更多的东西,即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以浓缩的形式再现了西 方哲学的发展历程。这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社会发展规律性,获得这样的认 识对我们很有益处,它使我们的哲学研究更加自觉。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4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04)10-0019-05

      马克思曾经说:“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 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 。”[1](P92)这的确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从后思索就是从最后的形式出发去思考过 去的形式,而这样做的时候,“最后的形式总是把过去的形式看成是向着自己发展的各 个阶段”,[2](P23-24)就是说,从中看到必然性,看到规律。

      然而当我们把这一方法运用到反思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阶段时,我们能够 看到比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更多的东西。这是指我们还可以把它与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加 以比较。一旦这样做,我们就会发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西方哲学的发展有 许多相似之处,它实际上是以浓缩的形式再现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获得这样的认识 对我们是大有益处的。它能使我们头脑更为清醒,在哲学研究中更为自觉。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传入中国,迄今已经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 展,这一发展大体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着重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阶段,时间从五四新文化运动 到1978年。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先驱李大钊、陈独秀开始,直到晚年的毛泽东,宣传 的都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1949年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官方哲学, 全国上下开始了深入持久地宣传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热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不仅是哲学家的主要研究对象,而且通过大规模的群众性学哲学运动深入到各种 讲坛和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这是很容易理解的。这不仅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特别是恩格斯,一再强调马克 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包括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两大部分的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对辩证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详细的论述,更重要的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适应了中国社会的实际需要。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是要在中国进 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的革命是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 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是把社会主义理想的实现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之上, 认为社会主义的实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社会主义事业的合理性,它的必然胜 利的根本保证,源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整个自然界的发展有着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规律,而且这一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这样一种哲学信念,强调世界具有客观性、 客观世界运动具有规律性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 础。另一方面,这也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需要。中国是一个受封建传统主宰长达几 千年的国家,它的现代化必须以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条件,而这又迫切需要一种宣 传世界的客观性、必然性、可知性的哲学,需要这种哲学在中国宣传科学理性精神。这 是中国清除封建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是中国接受并弘扬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层原因。事实上大多数中国人也正是通过学习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而掌握了科学理性精神的。

      第二个阶段是实践唯物主义的阶段,时间大致从1978年到20世纪末。随着改革开放历 史潮流的兴起,在经过20世纪80年代初短暂的对人和人道主义的宣传之后,实践唯物主 义在困难中崛起,并且逐渐为广大群众接受,事实上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流。 实践唯物主义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旗帜,马克思主义哲学面目一新,在中国进入了新的 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出现,根源是中国改革开放探索社会发展新道路的需要,也是中 国市场经济建设实践的需要。市场经济呼唤人的主体性,呼唤以改造自然为基础的工业 文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客体世界,是世界的客观性和它的发展 的必然性,主体的作用只在于认识和运用这种必然性。这对于论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以及计划经济的合理性是十分必要的。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每一个具体的 人在市场经济中的成功,需要的是人的主体性,是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是创新而不是 墨守成规。时代在呼唤主体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实践唯物主义应运而生并成为不 可阻挡的思想潮流。

      但是正当实践唯物主义一路凯歌深入发展之际,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趋势在 中国悄然兴起,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进入了第三个阶段。这是我们正在身处其中 的阶段,它的标志是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存论解释。20世纪90年代初,市场经 济的负面效应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文学界首先呼吁人们要关注市场大潮中人文精神的 失落。人在市场经济中命运跌宕起伏难以预料,由此产生了人们对自己生存状态和社会 发展价值目标的深切忧虑。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和后现代主义一时成为显 学,人们开始从新的角度审视批评市场经济。这时,一方面对中国的现实生活具有迫切 意义的已经不是要不要改革,要不要搞市场经济,从而要不要弘扬人的主体性,而是在 人的主体性得到弘扬的市场经济中已经出现了物对人的奴役、人文精神失落的趋向,迫 切需要对人的深层的、终极性的关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存论解释,就是在这样的 背景下出现的。这种解释并不否认世界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并不否认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也不否认人的主体性,但是它所关注的重点,已经不是客体世界,也不是 人对客体世界的改造和人在市场大海中的自我创造,而是人自身的命运,是他的自我感 受和精神世界。生存论所说的已经不是理论上的、抽象的、实践主体的能动性,而是人 的生存状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作为集体的人的生存状态,而是个人。这方面 的成果迄今还不是很多,但作为一种哲学思潮的发展趋势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