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842(2004)04-0037-05 一、国内学界探究马克思哲学观与基本精神的不同思路 对马克思哲学观与基本精神的理解与关于哲学自身的质性规定紧密相关。众所周知, 在我国哲学界,传统的和公认的、几乎每一本哲学教科书和每一本辞书的“哲学”条目 ,都用以下两句话来给哲学下定义:(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或世界观的理 论体系;(2)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这两种定义不仅被 当作包括以往和现今一切哲学的描述性定义,同时还被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规范性 定义。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史实昭示我们,上述这样一种理解与马克思的哲学观及 其基本精神的实质相去甚远。 有鉴于此,有学者认为,所谓哲学观,简略地说,就是哲学的自我关照或哲学家的自 我意识。它是哲学家对与哲学活动本身有关的一些根本性问题的观点、看法和态度。对 一个哲学家所持守的哲学观的理解和把握,是真正理解其哲学思想的前提和基础。因此 ,哲学观问题是所有哲学问题的关键,而一个哲学家的哲学观也是其哲学的核心和灵魂 。 立足当前现状,综合地看,此种研究表现为以下几种不同的进路:(1)积极寻求与西方 哲学特别是现代西方哲学的对话,在对话中重新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本,并赋 予其符合现时代精神的新意;(2)致力于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更 充分地体现中国特色和中华智慧,寻求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形态;(3)主张 在研究当代现实,特别是当代中国实践中,通过对新的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对具体科 学成就的总结,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4)坚持“开新”必须“返本”,认为我们过 去所宣传和接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上是从前苏联移植过来的,顶多只能算作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次生形态”,再经过我们之手整理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马克思哲学 的“再生形态”。“次生形态”和“再生形态”与“原生形态”是有距离的,乃至有很 大的偏差和扭曲。要真正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首先“回到马克思”,回到马克思 哲学的“原生形态”,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出发点。 上述几种不同的思考与探索进路,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对马克思哲学观与基本精 神的理解的一种界定,各种观点本身均有其合理之处。因此,它们并不是相互对立的, 而是相互统一的,表现出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科学的、积极的寻求创新的态度。 二、对马克思哲学观与基本精神问题的不同理解和界定 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与基本精神,国内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科学的物质观说”。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核心范畴,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说明、评价整个世界的立足点。马 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核心,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认识论、 价值论、方法论等为具体部门哲学的科学群,它的最根本的思想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辩 证唯物主义实际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世界观,一是认识论,世界观研究作为整体的世 界,认识论研究人类社会的认识现象,是一种部门哲学。因此,辩证唯物主义不是一种 科学的名字,而是两门科学的特征。 二是“人本主义说”。这种观点认为,人的问题是马克思哲学所关注的中心问题,马 克思的哲学是一种人本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表明,马克思不但继承了费尔 巴哈的唯物主义,同时也继承了他的人本主义。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是建立在唯物主义的 前提之上的。马克思关于历史的唯物主义也是如此,因为马克思历来认为历史是不能脱 离人的。不仅如此,马克思也并不否定认识论,也决不忽视它的意义,但马克思始终是 把人的认识问题同人的本质的历史发展联系起来加以考虑的。此外,说马克思的哲学是 人本主义,同样绝不排斥对自然的认识,因为,马克思认为人是不能脱离自然的。在马 克思看来,自然界是人类产生、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历史是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 个现实部分。 三是“实践唯物主义说”。这种观点认为,人是一种具有自觉意识的自然存在物,因 此是能够有意识、有目的地去改造自然、从自然获得自由的存在物。这种改造自然的活 动,最根本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物质生产活动。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人类的生 活,从而又决定着人的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这种物质生产劳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实际改变 自然和社会的种种活动,就其不同于精神、观念活动的感性物质活动而言,即是马克思 所说的“实践”。由于它是决定着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精神意识的发展的根本性的东西, 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又把他的哲学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四是“社会存在说”。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 存在哲学。社会存在的涵义比实践宽泛的多,按照恩格斯的说法,“人们的存在就是他 们的实际生活过程”,而实践不过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和低级形式。由于马克思专注于解 决历史发展之谜和革命道路等实际问题,没有机会专注于哲学体系的建构,因此,历史 唯物主义更多地强调社会存在的实践内容,甚至在同等程度上使用它们。这样以来,似 乎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实践哲学、实践本体论;而实际上,正确的提法应该是社会存在 哲学或社会存在本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