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方科学与哲学的发展看马克思哲学观的时代意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东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于微(1976- ),女,吉林长岭人/高扬(1980- ),女,吉林辉南人,同为东北师范大 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

原文出处:
唯实

内容提要:

西方科学与哲学发展的演进过程说明,科学观对哲学观的变革发挥着巨大影响,对科 学观的批判性反思是哲学观前行的动力。马克思将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放到生活世界与现 实实践中去考察,既反对把哲学实证化的科学主义立场,又反对人本主义思潮狭隘、近 视的科学观。马克思在哲学观上的变革,为科学与哲学的相互促进提供了合理的时代契 机。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4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4)07-0009-04

      现代科学与哲学在其表现形式上似乎呈现着相互分离的趋势。哲学,在它产生的原本 意义上,是对一种普遍理性的求索,这种力图超越感性的性质,往往使人们误以为它可 以与具体科学相脱离;而科学观察和研究具体活动的特征,又会将人们带入把它与抽象 的哲学割裂开来的误区中。科学与哲学真的能够彼此独立吗?实际上,在人类的认识活 动中,具体的感性活动与抽象的理论探讨是不能分离的。科学观察与研究在从事实陈述 上升到理论原则时,依赖着哲学精神的科学内容和哲学思维的规则方式;哲学思维在对 科学事实进行哲学批判的同时,也要依据哲学精神的自我批判性,从科学事实中汲取自 身发展的合理因素。真正的哲学不能脱离和凌驾于科学之上,必须以科学为基础;同样 ,真正的科学也不能凌驾于哲学之上,必须以哲学为指导。

      一、科学与哲学关系的历史流变

      每一时代科学的发展都依赖着一定的哲学精神,同样,科学的发展也必然导致与之相 联系的哲学的发展。与此相对应,科学观的发展推动着哲学观的变化;哲学观的不断更 新又会把科学凝结成新的时代精神,哲学也因此才真正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科学与哲 学的这种相互影响在西方历史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引领了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向近代机械唯物论的转变;以“三大发现”为代表的自 然科学成果,促成了机械唯物主义向辩证唯物主义的转变;近代光学和热力学的产生, 推动了近代哲学向认识论的转向;相对论、量子力学和数理逻辑的创立,导致了现代哲 学的语言学转向,产生了科学哲学与分析哲学;以现代宇宙论和广义进化论为代表的现 代系统科学,使得哲学的发展出现了向当代辩证法回归的倾向。然而,哲学的这种改变 与发展并不是被动进行的,没有哲学自我批判的主动性,没有哲学对科学进行的反思与 超越,科学的批判也不会自行完成。

      在人类发展的早期阶段,人对世界的认识作为一种“智慧之学”,可以统称为哲学; 各种科学以萌芽形态孕育在哲学的母体中,作为与原始宗教和神话的幻想方式不同甚至 对立的理论思维形式,共同交织在“智慧之学”的混沌状态中。在知识尚不发达、未分 化成各门具体学科的古代,把事物产生之谜规定为哲学和科学的共同使命是必然的。随 着知识的积累和理性的进步,人们不再满足于对某些事物的特殊原因的说明,而是试图 揭示宇宙奥秘的谜底,寻求推动自然事物变化的最初根源和最终动因,这就要求在哲学 与科学上做出分工。早期的自然哲学家主要探讨两方面的问题,即万物的本原和宇宙的 生成。正如亚里士多德在论述其“第一哲学”时所说:“它跟任何其他所谓的特殊学科 不同,因为在各种其他的科学中,没有一种是讨论‘有’本身的。它们从‘有’割取一 部分,研究这个部分的属性”[1]。这就是说,各门具体科学研究的是“有”的某一特 殊方面,所以科学被称为Theoria,被看成是惊讶提问与理论好奇;而研究“存在之为 存在”的第一实体一般性质的哲学,则探讨事物或生命的内在目的,所以哲学被称为

      Philosophia,被看成是理论反思的思想。这样,在人类认识史上,科学与哲学开始被 大致地区分开来。

      在近代,自然科学经文艺复兴的启蒙而从神学和经院哲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开始成 为真正的科学。培根一改其前的各种循环理论,提出“实用科学中的每一发现皆为善举 ,皆可造福于人类”,认为理性与经验的进步将保障人类生活的不断改善。科学解放同 样促进了哲学的解放。近代西方哲学在从当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然科学中获得自身所 需要的论据和知识的同时,也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指导,许多实验自然科学家把自己 的理论建立在哲学理性思维的基础上,从而克服了古代哲学所特有的素朴性和直观性的 影响。与此同时,知识问题也成为吸引西方近代哲学家们的重要课题,在哲学体系中所 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以至最后发展成为哲学的中心。

      作为知识论的哲学不断对绝对知识——科学的胜利,也为理性的胜利做着理论上的论 证与考据。但是,用理性主义精神构建起来的知识论系统,最终却演变成凌驾于科学和 现实生活之上的思辨形而上学体系,这就预示了理性在取得辉煌胜利的同时与哲学的再 次分野。20世纪科学和文化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学科分类格局,而现代科 学技术的异军突起,也越来越显示出独立存在的意义——它似乎不需要建立在某种绝对 原则的基础上,更不需要哲学来代替其行使职能。于是,哲学原有的寻求世界本原,探 讨宇宙起源、性质和目的的任务,逐渐被飞速发展的科学所取代,日益失去了自己进一 步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多的哲学家认识到:“哲学所研究的所谓最普遍性规律的范围也 越来越多地被交叉学科所‘侵占’。交叉学科的发展趋势警示着我们,只要我们把哲学 当做知识体系来看,那么,哲学作为一种关于普遍规律的学问,其内容将会越来越被科 学代替。”[2]海德格尔则提出,哲学本身作为一门科学,应该有一个与其他学科完全 不同的概念框架与知识体系,因而,哲学在当今无可能亦无必要与科学发生任何联系。 也许这话说得过于绝对,但关于哲学应有自己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概念框架与知识体系的 看法,还是很有道理的。这就要求我们对哲学本身进行反思,而反思的前提则是厘清科 学观的发展对于哲学观的影响以及哲学观的发展对于科学观的影响,以揭示科学观与哲 学观发展的内在联系。

      二、科学观与哲学观的发展及其内在困境

      哲学理论困境的突围总要诉诸于它的中心和根源——哲学观问题。简略地说,哲学观 即哲学的自我关照或哲学家的自我意识。孙正聿这样表述哲学观:“历史上哲学理论的 重大的或根本性的变革,总是集中地体现为哲学观的变革,体现为‘哲学理念’的更新 。因此,我们必须从哲学观或‘哲学理念’出发,去看待和评价各种不同的哲学理论, 去理解和解释哲学的发展史。”[3]纵观科学与哲学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科学观对 哲学观的变革和发展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而对于科学观的批判性反思,则是哲学观得以 前行的原动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