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生活世界”问题逐渐成为国内学术界讨论的热点, 哲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领域纷纷转向“生活世界”问题的探讨。概括而言, 近十五年学术界对“生活世界”问题的研究基本围绕着以下三个问题逐层展开:首先对 西方“生活世界”理论的介绍、评价,其次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生活世界”思想进 行挖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色彩纷呈的“生活世界”理论。这期间在大陆发表的关于 “生活世界”的论文据不完全统计有近50篇,专著、译著近15部。现从“生活世界”概 念的界定及性质、“生活世界”的结构、“生活世界”理论提出的价值及意义等方面对 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探讨。 一、“生活世界”概念的界定及性质 “生活世界”这一概念胡塞尔早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就已提出,在他写于1935~1936年的著作《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中对“生活世界”问题进行了集中论述,但是并未对“生活世界”概念作出明确界定。在此书中,“生活世界”经常与“周围世界”、“生活周围世界”等作为同一概念使用。倪梁康先生对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作了如下诠释:“生活世界”是“在自然态度中的世界”,基本而言“生活世界”是指“我们个人或各个社会团体生活于其中的现实而又具体的环境”(注: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30—131、131、132、 138页。三联书店2003年1月出版的《世界现象学》一书中,关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 特点的问题上,克劳斯·黑尔德与倪梁康持相同的观点([德]克劳斯·黑尔德著,孙周 兴编,倪梁康等译:《世界现象学》,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97—114页)。)。 “生活世界”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生活世界”是一个非客体的世界。第二,“生活 世界”是一个奠基性的世界。第三,“生活世界”是一个主观、相对的世界。第四,“ 生活世界”是一个直观的世界。“生活世界”具有两方面功能,一方面“生活世界”是 与“客观——科学世界”相关联的世界,作为其意义基础而存在;另一方面,“生活世 界”具有主观性,是通向“先验现象学”的通道,是“先验现象学”反思的对象。(注 :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30—131 、131、132、138页。三联书店2003年1月出版的《世界现象学》一书中,关于胡塞尔的 “生活世界”特点的问题上,克劳斯·黑尔德与倪梁康持相同的观点([德]克劳斯·黑 尔德著,孙周兴编,倪梁康等译:《世界现象学》,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97— 114页)。)胡塞尔之后学术界对“生活世界”理论的研究基本上是以其“生活世界”功 能中“生活世界”与“客观——科学世界”的关系为核心问题而展开的。 大致看来,学术界对“生活世界”概念的界定以“生活世界”的内容、本质为标准而分为两类: (一)以“生活世界”的本质来进行界定的有四种:1.“生活世界”是语言世界。维特根斯坦认为,“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形式”(注:[英]维特根斯坦著,陈嘉映译:《哲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23页。),而“‘语言游戏’一词是为了强调一个事实,即讲语言是一种活动的组成部分,或者一种生活形式的组成部分”(注:[英]维特根斯坦著,陈嘉映译:《哲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23页。)。可见,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即是“生活世界”,是指语言的意义基础。哈贝马斯也强调语言的重要性,他说:“批判理论的规范——理论性基础必须到人类水平上的、有特色的、到处渗透着的生活中介那里去寻求,这就是语言。”(注: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11页。)但是与维特根斯坦不同的是,他认为语言是一种交往活动或交往过程,由语言构成的“生活世界”是交往行动的世界,“交往行动表达着生活世界的内容,生活世界组成交往行动的背景,交往行动深深植根于生活世界之中。”(注: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11、115、11页。)2.“生活世界”是实践世界。此观点大多是在挖掘马克思学说中的“生活世界”思想中形成的。马克思的著作中虽没明确提出“生活世界”概念,但是马克思的学说中蕴含了“生活世界”的实质内容,其“实践”概念与“生活世界”概念有内在的关联。持此种观点的学者们的分歧主要在于“实践”与“生活世界”的关联上。李文阁说,“实践其实是指人的现实生活”(注: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11、115、11页。);李君也持同样的观点,并且他认为感性活动是“生活世界”与 实践的关节点,“只有建立在对感性世界的本体论描述之上的经济学、唯物史观才是可 以理解的”(注:李君:《也谈马克思的“生活世界”》,《哲学动态》2002 年第6期。);贺来不认为实践就是“生活世界”,他说,现实生活世界是由“实践活动 所创造的功能统一性世界”(注:贺来:《现实生活世界》,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 版,第74页。);庞立生、王艳华认为“生活世界的现实基础是人的实践活动”,“生 活世界的实质就是人的生活,就是生活中的人本身”(注:庞立生,王艳华:《哲学向 生活世界的回归》,《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3.“生活世 界”是实践和交往的世界。尹树广认为,“‘生活世界’的本质在于人的经验活动才能 的多样性和交往关系的全面性”(注:尹树广:《生活世界的现实及其价值》,《哲学 研究》2003年第1期。)。同时,他指出:“历史、现实和理想是交织在实际生活世界之 中的三个基本维度,人所创造的生活世界并不是单纯主观性的意义世界,它也是在人的 各种实践活动和交往关系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而实际生活世界的内在矛盾和冲突与 这些活动和关系紧密相关。揭示生活世界的本质,进而改造日常生活模式和人的现实生 活,离不开认识这些现实矛盾和冲突的特征和实质。”(注:尹树广:《生活世界的现 实及其价值》,《哲学研究》2003年第1期。)孙正聿持相同的观点,他在进一步概括了 实践和交往涵义的基础上指出:“‘生活世界’是‘有意义’的世界。‘生活世界’的 ‘意义’,在于它是人类创造的、实现人类自身发展的世界。”(注:孙正聿:《寻找 “意义”:哲学的生活价值》,《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这里所说的“交往” 不同于哈贝马斯的“交往”,此“交往”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交往,而不是以语言为内容 的交往。4.“生活世界”是实体和关系的世界。郭元祥认为:“‘生活世界’的概念, 决不是指‘生活环境’,也不是指‘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而是指对人生有意义 的,且人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是人生的过程、生活着的心物统一的世界。‘生活世界’ 既是一个实体的世界,又是一个关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人是能动的主体,人不依附于自然、社会、他人,或者其他某些外在力量。”(注:郭 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113、118页。)总括以上四种界定来看,学术界从本质上对“生活世界”进行 界定都以“生活世界即是人的世界”为前提,其分歧点只是对人的活动本质的理解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