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大会(2004)召开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哲学动态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4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2-8862(2004)09-0003-02

      2004年8月9日至12日,中国哲学大会(2004)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这次大会由国内47家科研机构、高校和党校共同发起,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大会的主题为“新世纪的哲学和中国”,下设三个分主题:“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和“科技与人文”。来自全国各地的900余位学者参加了大会,各学者均以文参会。会议方式为全体会议与分组会议相结合。会议期间共举行各种会议近80场,约有400余人次发言。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李德顺主持。参加大会开幕式的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李铁映,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雒树刚,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李慎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江蓝生,全国辩证唯物主 义研究会会长杨春贵,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秘书长朱锦昌,中共中央宣传部副秘 书长兼理论局局长陈俊宏,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李景源,以及大会特约嘉宾 、我国德高望众的老一辈哲学家汝信、邢贲思、肖前、巫白慧、张世英、陶德麟、黄楠 森、汪子嵩、韩树英等。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洛林代表中 国社会科学院讲话。任继愈代表老一辈哲学工作者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 长助理谢地坤代表全体中青年哲学工作者宣读了致学界前辈的致敬信。

      这次大会是我国哲学工作者研讨学术、交流思想、互学共进的一次盛会。会议内容涉及到我国哲学各学科研究、教学、交流、宣传等方方面面。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哲学界近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也展现了我国哲学工作者为繁荣和发展我国的哲学事业而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和当代发展,如何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将其运用于我们的各项事业,成为大会最受关注的核心论题。与会学者们认为,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趋势日益强劲,后现代、市场经济等形形色色的理论思潮风起云涌,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正处于关键时期,在这一形势下,面对思想、理论和现实问题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果敢的勇气、坚定的决心、积极的行动,致力于创建符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文本,领会它的精神实质,将它与新时代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而且还要充分吸纳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全人类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创新提供丰厚的学术资源和营养。许多学者表示,目前我国已经启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教科书的编写工程,是我们系统总结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难得机遇,也是对我国哲学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学术底蕴、历史知识、现实理解、学风养成的巨大考验,我们应勉力完成,不辱使命。

      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华文明的精华和至宝。当代中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既得益于中国传统哲学的深厚蕴力和精神支撑,也对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哲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世界各种文化的冲击,面对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传统哲学应如何定位;如何处理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如何根据新的史料和典籍研究,更全面地发掘中国哲学的历史宝藏;如何对中国哲学的传统概念和哲理进行现代阐释;如何反思近代以来中国传统哲学曲折发展的历史踪迹;如何在借鉴外国尤其是西方哲学的理论、方法、范畴、概念的同时,保持和发展中国传统哲学的本质内核与思想精髓;如何推动中国哲学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以促进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所有这些都是与会 学者热烈讨论的问题,也是我国哲学工作者长期以来认真思考和总结的问题。与会学者 认识到,中国传统哲学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发展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 ,它的繁荣、升华和发扬光大,需要中国学者世世代代坚持不懈的努力培育和耕耘,我 们在任何时候都没有妄自菲薄、悲观丧气的理由。总的来说,目前国内对中国传统哲学 的研究正在进行深层次的反思,这种反思的结果必将有助于中国传统哲学以海纳百川的 气魄,在与包括西方哲学在内的其他各类哲学思想的融合与互动中,构建起具有现代意 蕴和现实品格的中国哲学。

      与会学者对外国哲学尤其是西方哲学的关注构成了本次大会的又一特色。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克服了长期以来对西方哲学的“左”的片面看法,我国对西方哲学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从与会学者的文章和讨论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对西方哲学的研究已经出现了深入研究历史论题、密切跟踪现实发展、基础理论和热点问题研究互相促进、各学科研究全方位展开的可喜局面。尤其有两个特点值得注意:一是目前对西方哲学的研究已逐渐克服了浅尝辄止、简单武断的倾向,已不满足于一般性的介绍,而是向深入系统的哲理分析和论辩发展,大大提高了研究的学术品位和理论价值;二是我国的哲学工作者已经能够以比较客观、平和的心态观察和对待西方哲学思想,已经能够从世界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总体趋势上加以把握,从而使我们能够比较清醒地鉴别和汲取西方哲学思想的养分和精华,为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所用,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所用。会议期间对“Being”等概念以及后现代文化对当代中国的影响等问题的讨论,无不体现出与会学者较高的学术素养和良好的治学风貌。同时,与会学者也普遍意识到,如何进一步开展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如何发展西方哲学研究中的中国话语体系,如何更加积极稳妥地做好外国哲学的资料翻译和积累工作,如何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推进我国与国外哲学界的思想和学术交流等,都是我们亟需加强的方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