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价值主导和根本要求

作 者:

作者简介:
南昌陆军学院马列教研室教授

原文出处:
国防大学学报

内容提要: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它集中反映了我们党把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根本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主导,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尊崇人的存在价值、需求价值和发展价值基本原理的必然要求,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人的价值追求相统一的内在要求,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归根到底是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义。它要求我们把实现、维护和发展人 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4 年 11 期

字号:

      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 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也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的升华。“坚持以人为本”,是 科学发展观的价值主导和本质要义。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底蕴 、历史必然性和本质要求,是我们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自觉践行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要求的必要前提。

      一、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社会价值取向

      坚持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历史观,强调尊重人的存在价值、需求价值和发展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始终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尊崇人的存在价值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主张。这首先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现实的人”出发考察社会历史发展动因的思想主张。马克思和恩格斯曾一再表明,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有针对性地批判费尔巴哈和“青年黑格尔派”陷于哲学思辨而无视人的社会实践及生存条件的唯心史观的同时,也从理论出发点上表示了对“现实的人”所特有的实践性和创造性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尊重。其次,在“现实的人”与他物价值的比较抉择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历来都对“只见物不见人”的物本主义持否定态度。例如,毛泽东就曾明确指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卷第1512页)这同样意味着对人的存在价值的充分肯定。

      (二)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当作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鲜明立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不仅肯定社会历史是人们有目的的活动创造的,而且强调社会制度不同会导致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社会价值取向。例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榨取剩余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定内容和目的,这必然造成少数资产者财富的积累和大多数无产者贫困的加剧。正是鉴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目的同人的价值相背离,马克思和恩格斯力主以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并强调,未来公有制条件下的这种生产,是以满足全社会以及每一社会成员的需要为目的,到那时候,“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 版,第3卷第322页)。列宁也一再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和分配的目的是保证社会全 体成员的福利和全面发展,“使全体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列宁选集》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卷第571页)。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斯大 林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作了更加明确的概括,指出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不是利润,而是 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可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 观不仅在社会历史动因方面尊崇人的存在价值,而且还在社会生产目的方面落脚于人的 需求价值。

      (三)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彻底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崇高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关注的一个重大的问题。他们认为,人们在能动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同时,也不断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并指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里,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6卷[上]第486页)。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深刻地揭示了个人自由发展与社会自由发展之间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他们认为:一方面,以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的革命本身就是个人自由发展的共同条件;另一方面,“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卷第273页)。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还强调,只有实现人的自身的全面发展,人类才能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真正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人,最终获得解放。

      二、坚持以人为本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社会文明协调发展和人的价值追求相统一的内在规定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客观标志是经济、政治、文化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过程,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过程。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发展源泉和动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必要的制度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则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可见,它们三者之间存在着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和缺一不可的辩证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人民群众既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三个文明成果的直接占有和共享者。如果“见物不见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忽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那么,我国社会的文明进步就会残缺不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就会难以为继。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主体内容和实质是满足人的需求价值和发展价值。人们不是为了生产而生产,而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生产。社会进步不仅意味着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绝对量上的增长,而且意味着这些产品必须从质上适应人们的需求结构和层次的变化。社会发展只有通过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民主政治生活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意义。人的自身发展,是指人的体力、智力和感受力的发展,人的社会性和个性关系的发展,以及人的需求多样化和需求层次的提高。这三者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本质要求和集中体现。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不发达的东方大国来说,显得更为重要。为此,江泽民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所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