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科学发展观及其实施限制

作 者:

作者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 社会学系,北京 100872 洪大用(1967—),男,安徽东至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原文出处: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内容提要:

从世界发展观的演变以及中国政府历来的主张看,现在人们所说的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并不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而是发展观演变的自然延续。它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中国以往发展模式以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巨大代价为基础,已经充分暴露出其不可持续性。然而,在中国现阶段实施科学发展观面临着种种客观的限制,注定不是一个顺利的过程。逐步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在于具体而有效的制度建设。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4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04)05-0043-05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1](P12—1 3)这些宣言被看成是中共领导下的中国政府转变发展观的重要标志,也被各界人士概括 成“科学发展观”或“新发展观”。本文在简要分析科学发展观之由来和意义的基础上 ,侧重探讨科学发展观转变为行动的现实制约以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相关问题。

      一、科学发展观是发展观演变的自然延续

      从世界发展观的演变以及中国政府历来的主张看,现在人们所说的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并不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而是发展观演变的自然延续。

      首先,我们来看世界发展观的演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发展观 的演变大致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1)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是传统发展观阶段,这一阶段的发展观强调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具有普适性,所谓发展就是发展中国家通过经济增长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许多人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

      (2)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是修正传统发展观阶段。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遭到挫折乃至失败,引发了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的局面,这种局面反过来又成为经济增长的障碍,所以,发展的概念被修订为“发展 = 经济增长 + 取得经济增长的社会条件”,或“发展 = 经济增长 + 分配 ”。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吴丹提出的著名公式“发展 = 经济增长 + 社会变革”就是这 种观念的典型代表。

      (3)20世纪70~80年代,是发展观的转型阶段。前述两种发展观虽然有一定差异,但是在本质上,特别是在实践上,又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尤其是都还强调发展是追求西方式的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即使进行社会变革,也只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这种状况以及实践中继续存在的发展危机促使一些学者进一步反思发展,提出发展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和个人的需要,包括物质的需要和同每个民族的价值与传统相一致的社会、文化和精神的需要。相应的发展战略包括“满足基本需求战略”、“内源发展战略”等等。20世纪70年代后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接受了这种发展观念,认为发展是多元化的,是以人为本的。

      (4)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是可持续发展观流行的阶段。随着全球环境危机的日益凸 显,如何发展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了,发达国家同样面临着这一问题 。1987年,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G.H.Brundland)夫人主持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撰 写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呼吁各国维护资源、保护环境,走可持 续发展之路。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在不损害后代人满足他们自己需要的能力的条件下 ,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此后,经由1992年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可持续发展逐步 成为全球共识。

      以上发展观的转变已经表明:发展不应只等于经济增长,要追求社会进步;发展应当是以人为中心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发展应当考虑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发展不应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不能忽视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条件与能力;发展是开放社会中的发展,而不是某个国家孤立的实践。很明显,现在人们所讨论的科学发展观,其内涵并没有超出以上对于发展的理解。

      其次,我们从中国政府的历来主张看,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 主张也是一贯的。很早以前,中国政府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就是人民群众 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就是不 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

      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中国政府也注意到在发展进程中保护环境的重要性。1983年,中国政府提出了环境建设、经济建设与城乡建设“同步发展战略”,并将保护环境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1987年,“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被写进中共“十三大”报告中,成为中国政府处理发展与环境关系的指导思想;1994年,中国政府发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纲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编制国别“21世纪议程”的国家;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现两个根本转变(注:所谓“两个转变”,一是指经济体制从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指经济增长方式由过去的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增长转变。),并把环境保护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由此可见,作为观念形态的科学发展观,事实上是中国政府一贯主张的一种延续。这种科学发展观之所以受到关注,之所以被认为是“新发展观”,也许更多地不是指其内容,而是指其现实的针对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