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树立与生态价值观的重构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德龙,山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书记 250002

原文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在我国,进行生态价值观重构的主要对策是:对全民进行广泛深入的教育引导,增强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抓住领导部门和领导干部施政行为关键,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积极探索建立完善的机制体制,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依靠法律法规制约,加大环保立法执法力度。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4 年 11 期

字号: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当前全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是科学发展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重新审视过去的生态文化观念,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反思,破除不正确、不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探索和揭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自觉确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是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是推进“五个统筹”的基础和平台。

      一、科学发展观与生态价值观

      发展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其积极意义是不容置疑的,尤其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更是一个“硬道理”。但发展必须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不顾一切的“硬发展”未必是真道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价值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以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为基础的发展观,才是科学的发展观;只有遵循生态学的规律,建立在生态环境平衡基础上的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一种发展观如果离开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甚至以破坏生态环境来打开其发展的通道,就很难有什么“科学”可言。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都毫无例外受到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的制约。 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一种经济—社会—自然的复合系统。自然则包括人类的生存场所和赖 以生存的一切环境和生态的要素,诸如地球周围的大气,地表的山川土地、江河湖泊海 洋,地下的各种矿产资源,以及多种多样的生物物种。人类自身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形成 了总体上的生态环境,即广义上的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的是人类文明进步与自然 演化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人类时刻都要与自然发生千丝万缕、无法割舍的关系。人口、 资源、环境等问题,都同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自然是人类的生存之源、发 展之基。没有一个多样性的大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人类就无法生存和发展。人与自然 的和谐共处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构成因素,它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人类作为从自然界进化中分离出来的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生物,又不是消极地处于生态系统某一生态位上的被动性生物。人类有着社会性,能够创造自己的文化,通过文化这种特有的手段,按照自己的意志能动地作用于自然,影响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人类实现其生存和发展基本要求的过程,实质上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首先是处理人类的消耗力与自然的养育力的关系。没有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人类不可能生存和发展。但这 种消耗必须是有一定限度、有适当边界的,因为自然的养育力是有限的。其次是处理人 类的破坏力与自然的修复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力与自然的支持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 与自然的发展必须相协调,生态系统必须保持一个良性的循环。所以,我们在经济发展 过程中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还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加 强对土地、水源、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保证人类一 代接一代地持续发展。人类社会绝不能走人口增长失控、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 的发展道路。这样的发展不仅不能持久,会给我们带来很多难以解决的难题,而且最终 会使人类丧失发展的基础,陷入自我毁灭的绝路。可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离不 开包括正确生态价值观在内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是由人与自然相互 作用的内在规律决定的,是提高人们生存质量的需要;在我国,更是从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薄弱的基本国情出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

      科学发展观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的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体现在是自觉地、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还是有意无意地破坏生态环境上。科学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发 展,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二战结束后,在西方国家兴起的“发展主义”把发展归结 为经济增长,认为工业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经济增长是一个 国家或地区发展状况的基本标志,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基本 尺度,并主张在实践中通过尽量使用技术、控制自然、甚至牺牲生态环境来提高效率, 加速现代化进程。尽管这种发展观对促进经济增长、迅速积累财富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 用,但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环境问题,直至威胁到人类生 存的基本条件。现在我们讲科学发展观,就应当摆脱这种“发展主义”发展观的影响, 尊重和顺应基本的生态规律,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全面发展的关系,把发展建立在有效 保护和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和人全面、协 调、可持续发展。

      在我们强调的科学发展观中,首要的是以人为本。但是,以人为本并不等同于把人作为“唯一”,让自然界和生态环境的一切都要完完全全服从于人、服务于人,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页。)。人类只有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达到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目的。

      二、科学生态价值观的内涵和特征

      从根本上讲,树立包括正确生态价值观在内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谋划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做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使整个社会走上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使自然环境保持良性的发展和循环,从而保护和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既造福于当代社会,又有利于子孙后代。这样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化观念,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前提基础条件,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和特征:

      1、地球生物、生态和环境的多样性神圣不可侵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