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意识与制度交往 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人与人利益关系的日益复杂,使这样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当代社会变得有序化的制度就史无前例地繁多起来。如此多的制度或规则在制约、规范国家行为和个人行为的同时也潜在地反映出并加剧了人的价值意识的转变。 在《道德原则研究》中,休谟说:“公道或正义的规则完全依赖于人们所处的特定的状态和状况,它们的起源和实存归因于对它们的严格规范的遵守给公众所带来的那种效 用。在任何值得考虑的环境下,倒换一下人们的状况如:生产或者极端丰足或者极端必 需,植根于人类胸怀中的或者是完全的温良和人道,或者是完全的贪婪和恶毒,即通过 使正义变成完全无用的,则你们由此就完全摧毁它的本质,中止它所加予人类的责任。 ”(注:休谟:《道德原则研究》,曾晓平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9页。)在此, 休谟关于正义存在于人性的中间状态这一论断也同样适应于社会的各种制度。这是因为 ,作为警戒性和防备性的规则,制度的生成是以人性的缺陷为前提的——正是人性的缺 陷导致了人和人的冲突以及人对人的不信任,也使制度的存在有了自己的必然性;与此 同时,制度的贯彻又是以人性的优点为前提的——没有人性中的规则意识和自律意识, 制度的存在就成为一纸空文。换言之,假如人是十全十美的、相互之间是完全和谐的, 制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假如人没有遵守制度的人性自觉,制度就没有实施的可能。 如果说制度的存在最初是基于人性的考虑,在一种理想的状态下为了让每个人在社会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利益和尊严,那么,在当代社会,随着制度的日益增多,人性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就是人对人的“冷漠”。为什么制度的繁多会导致人性的这种状况呢?这是因为,一旦名目繁多的制度构成人行动的主要依据,人就拥有了制度意识;而人一旦拥有了制度意识,他们的交往就不再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行为,而是基于制度的理性行为。我们把人和人基于制度意识所进行的交往称为“制度交往”。制度交往的最大特点就是:每个人只管好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凡是制度所限制的就是我不应该做的,凡是制度所没有限制的就是我都可以做的。在此,这种对制度的尽职尽责,最初可能包含着人性的成分;一旦发展到极端,就成了为制度而制度,并导致人对人的冷漠。这种冷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管我什么事”,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造成这种冷漠的原因在于:制度规定了每个人的职责范围,使人们不愿超出自己的职责范围去“多管闲事”;二是“关你什么事”——造成这种冷漠的原因在于:如果制度并没有限制人的某种行为,人就可以“为所欲为”。由于制度始终是从保持人和人交往的底线出发的,所以,制度的存在也弱化了道德对人的约束力,在使人变得更独立、更自由的同时,也对人的价值意识放任自流。 在当今世界,为了对所有人都公平公正,制度只能通过可见的、透明的、可操作的、可量化的方式来管理人。由此,在制度的框架内,人内在的存在,如他的情感体验、思想、行为、意志、能力等,就和空间化的自然物体等量齐观了。我们知道,为了克服人们对同一物体认知的主观性,人们发明了客观的丈量单位和测量单位,借助这些客观的 单位,人们可在某种程度上就同一事物的认识达成一致。在现代社会,这种管理事物的 方式也越来越渗透到对人的管理当中。也就是说,为了对一个人的价值进行评价,人们 不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应该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当代社会中的考试制度、考 勤制度、考核制度等,其实就是衡量人的价值的各种客观单位的发明。所有这些单位有 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数量化”,因为唯有数量才能将人和人的价值比较最大限度地 简单化,并使某人的价值一目了然。但是,在通过外在的数量化来衡量人的内在价值的同时,制度也使人内在的质的存在失去了优先性。于是,人和人只是以抽象的数量化的 方式遭遇彼此或者说把握彼此的价值。既然越是符合价值评价数量要求的人,他的社会 价值就越高,由此获得的个人利益就越多,人们就只好把数量放在优先的地位加以考虑 ,或者说,在考虑问题时充满了一种数量意识。由此造成的结果,就是人心的浮躁与急 功近利。换句话讲,数量化的管理方式只能使人学会滥竽充数或投机取巧,由此,真正 的创造力被扼杀了。创造力是每个人个性化的真正体现,它需要时间的考验。 不仅如此,制度对人的数量化管理还使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数量化了。其具体表现就是人和人之间的等价交换。在经济领域里,等价交换本无可非议,问题是等价交换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或者说,它开始对人的生活发起了全面的进攻。由此造成的结果是,虽然人们非常熟悉,但心的距离却很遥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由等价交换的实质决定的。我们知道等价交换主要是通过货币进行的,而货币在等价交换中的伦理意义就在于:通过货币的付出,断绝与对方的道义关系。或者说,使人互不相欠,从而不再心存感激。按照西美尔的说法,“感激”是像“桥”一样的东西,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瞬间关系得到延期,或者说使其持久化。(注:北川东子:《齐美尔——生存形式》,赵玉婷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41页。)这是因为,感激始终使人念着对方的好处,从而使自己随时准备为对方“献出”自身。但等价交换却通过消除感激将人们之间的这种瞬间关系及时了结了,从此人们就可以各奔东西,互不亏欠。当代社会,人与人的情感关系之所以变得日益松散,原因恐怕就在于这种冷漠的物质交换使人与人再也难以产生心交心的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