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4)09-0049-05 “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实现创新”和“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前者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后者体现的则是人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主观努力。遗憾的是,学者们关注的大多是后一方面的问题。问题的前一方面更加重要,也更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特质,但却少有人关注。 在笔者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内在地蕴含着创新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作为非哲学的哲学”,即生活哲学而存在的。由此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总是与其特定的语境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语境集中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性和地域性。随着地域的转移和时代的变迁,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适应新的生活条件,展现出新的面貌,这就是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一、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两种意义上使用哲学概念:一是作为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二是作为对世界的“纯粹”解释。在他们看来,这两种含义具有完全不同的品质:前者产生于特定阶级的特定生活条件,因而随着这种生活条件的改变,哲学也将通过自身的实现而消灭自身;后者则产生于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条件的哲学家的玄想,这些哲学家试图建立一种超历史的理论(即所谓“永恒真理”的体系),作为包医百病的良方,然而正因为这种哲学的“普遍适用”,它也就处处都不适用。世界上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适用的真理,只存在特定语境下的特定真理。 由于在进入思想成熟期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只是把“纯粹”哲学称作“哲学”,而在他们看来这种“哲学”已经过时,因此他们常常说哲学“终结”了。我们则把生活哲学称作“作为非哲学的哲学”。生活哲学产生于特定个人的特定生活条件,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因此,这样的哲学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与从哲学出发、经过哲学、终结于哲学的“纯粹”哲学不同,生活哲学是从生活出发、经过对生活的认识、最后落脚于对生活的改造。相对于纯粹哲学,它可以称为“实践哲学”。“纯粹”哲学经常感到困惑的问题——“哲学是什么”,对实践哲学来说并不存在,因为实践哲学的落脚点是生活的改造,而生活的改造则改变了实践哲学的初始条件,从而也改变了作为生活哲学的实践哲学本身。因此,对于实践哲学来说,问题的提法与其说哲学“是什么”,不如说哲学“如何去是”,即它如何通过改变自己的存在条件,来不断改变着自身。 实践哲学的“如何去是”包括三个环节:它要成为什么?它可能成为什么?它将要成为 什么?它们分别对应着生活的否定方面、肯定方面和扬弃方面。从生活的否定方面来说 ,所谓哲学“要成为”什么,意味着它不满足于生活的现状,它不是着眼于哲学已经“ 是什么”,而是着眼于(相对于人的愿望来说的)它“还不是什么”,即着眼于对生活进 行变革,这是哲学的未来向度。所谓哲学“可能成为”什么,意味着哲学变革生活的要 求受到既定生活条件的制约。哲学不可能自由选择自己的存在条件,它本身只能产生于 既定的生活环境,对生活的变革必然受到这种环境因素的制约,这是哲学的过去向度, 它体现既有生活的肯定方面。哲学“将会成为”什么,则是在综合了哲学“要成为”什 么和“可能成为”什么之后所做出的权衡,它体现的是哲学从现在向未来超越的向度, 即生活的自我扬弃。哲学的“要成为什么”、“可能成为什么”和“将会成为什么”, 是一个“世界的哲学化”和“哲学的世界化”相统一的过程。其中,“世界的哲学化” 表现的是哲学中理论的一面,而“哲学的世界化”表现的则是哲学中实践的一面。对于 马克思和恩格斯来说,作为生活哲学的实践哲学本身既把理论、也把实践作为自身的环 节。 这里的“理论”不是对现状的“反映”,而是对现状的批判,正如这里的“实践”不是对现状的复制,而是对现状的改造一样。由于生活世界的总体性,理论和实践并不是并列关系或先后关系,而是理论包含于实践、生活。柯尔施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中对此作了充分的展开,这里不再赘述。但对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哲学的终结”,柯尔施所作的分析值得关注:如果把“哲学”仅仅视为独立于实践的理论,那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实践哲学、生活哲学就不是哲学,在这个意义上,哲学确实是终结了;然而,实践哲学、生活哲学本身并没有终结——只要生活还在延续,实践还在推进,它就不可能终结,而只能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纯粹的理论,而是实践中的理论,正如马克思主义者所说的实践不是无理论的“行动”一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决定了,它是包含普遍的特殊、包含一般的个别。马克思主义哲学总是特定语境中的哲学,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语境去谈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性。 二、哲学及其语境 哲学的语境,表面上看,涉及的是哲学与它的时空背景的关系,但稍加思考就可以发现,它实际上涉及的是哲学家与他的周围环境的关系问题。既然哲学总是特定哲学家的哲学,而特定的哲学家总是特定时空背景中的哲学家,那么任何一种哲学必然都带着时代性和地域性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