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合式”解读

——写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之际

作 者:

作者简介: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教授 南京 210001

原文出处:
南京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在实施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时候,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研究工作十分重要。对马克思哲学存在不同的理解方式:揭示“前联系”的发 生学理解方式、掌握“自联系”的马哲史理解方式、研究“后联系”的对话式理解方式 、注重“外联系”的实践论理解方式,诸理解方式各有其价值并需正确地加以把握。全 面理解马克思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对诸理解方式加以整合,实现“历史和逻辑 的统一”、“学理和资源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达到“综合解读”、“创 新研究”的目标。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4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4)08-0001-09

      中央最近决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其中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加强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和研究”,“回答哪些是必须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义下的错误观点”,在此基础上,“建设 具有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体系”,编写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的基础理论教材。为了完成这项基本任务,从哲学方面来说,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工作,分析其状况,整合其成果,发扬其精神,是十分重要的。

      在做这种研究工作的时候,人们都会注意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 学研究出现了同时并存又相互作用的两种趋向:一种是“现实化”、“本土化”的趋向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运用于新的时代的新的实践,推进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中国化事业,促成这一哲学的与时俱进的发展。另一种是“学术化”、“个性 化”的趋向,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学术思想,力求在解读、阐释文本以及跟其他 哲学比较的过程中,形成个人性的独特见解,以期对哲学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本文以理解方式问题为切入点来寻找两种趋向的整合之路。先讨论研究者们所使用的 各种不同的理解方式,对其是非得失作出评论;再讨论诸理解方式的相互借鉴、同时并 用,期待由“大家”牵头,吸收有不同趋向、用不同方式研究的学者参与,形成对马克 思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解读和整体阐释。本文确认各种理解方式均有其合理性 ,是为“分”;又论证把各种理解方式整合起来的必要性,是为“合”。由此证明:尊 重“分”,尊重研究者个性,尊重多样性研究成果;倡导“合”,组建研究者群体,寻 求统一性理解。这是实施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完成它在哲学方面的任 务的必由之路。

      一、“前联系”:发生学的理解方式

      马克思哲学是西方哲学发展中出现的革命性成果。它对在它之前的西方哲学有着既继承又革新的扬弃的关系。因此,解读马克思哲学是离不开对它的发生学研究的。本来,这是学术研究的常规,但是,近几年却发生值得提出来加以思考的现象。这就是有些学者不是按照“正顺序”,考察后起哲学对先行哲学的继承和超越,从而也能历史地肯定先行哲学的地位和价值,而是按照“逆顺序”,把后起哲学纳入先行哲学的框架之内,既否定了后起哲学的创新价值,又夸张了先行哲学的本有意义。用这种“逆顺序”的方法来解读,背离了发生学研究的基本要求,要马克思回到费尔巴哈去,回到黑格尔去,回到康德去,这是很不科学的。

      例如,关于康德的“实践”与“自由”、黑格尔的“实践”与“自由”、马克思的“ 实践”与“自由”三者之间的联系的考察,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按照“正顺序”,我们 知道:康德的“实践”是指人的道德、政治、宗教的践履;他的“自由”是在道德实践 中基于普遍必然的先天道德法则的意志自决的“自由”,它与自然必然性无关。黑格尔 的“实践”则超越道德范围而进入人的总体活动,它同自然必然性联系在一起。黑格尔 的理论观念是反映自然必然性的;而他的实践观念则反映人的目的和为目的服务的主体 选择的。他认为:理论观念扬弃了主观性的片面性,把握住了“走着自己的路”的客观 世界;实践观念扬弃了客观性的片面性,即使客观世界为主体所用,将人的目的变成改 变客观世界的效用。这样的双重扬弃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注:黑格尔:《逻 辑学》,参看《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8-186页。)黑格尔的“ 自由”就是实现这种统一的“自由”。马克思的“实践”直接地批判继承了黑格尔、也 就是扬弃了康德的狭隘意义上的“实践”,马克思的主要贡献在于:从“思辨”走进人 类生活,把生产劳动实践看作最基本的实践,从而建立起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的“ 自由”是人类实践的指向,是在生产实践极高发展阶段上的、摆脱了分工限制和社会束 缚的“自由”。“逆顺序”的解读者,按照康德哲学的“实践”和“自由”来改写马克 思。说:生产劳动实践“只是认识论和科学技术意义上的实践形式”而没有本体论的意 义;“人类在政治、法律、道德和宗教方面的实践活动”才是本体论的“实践”,只有 在这些领域里,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维度才会清晰地呈现出来,人才获得“自由”。 这显然违背了马克思哲学的本意。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对生产劳动实践和自由的关系作了科学的论述。他认为: 人类在实践的极高阶段上所获得的“自由”,是超越生产劳动实践领域而达到的艺术创 作似的“自由”。用他的话说,“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的外在目的的规定要做的劳动 终止的地方才开始”,而生产实践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但是,我们必须指出 他说的另外两点:第一点,即使在生产实践领域也会达到“自由”状态:“社会化的人 ,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 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第二点,生产劳动实践的“必然王 国”是越出这一范围的“自由王国”的基础。人类只有在生产劳动实践得到极大发展、 “工作日大为缩短”的前提下,才能进入超越生产劳动必然性的自由王国。(注:马克 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926-927页,第498页。)这些思想显然 是吸收了康德的合理思想的,但在整体上是康德那时不可能达到的,也是黑格尔所不可 能达到的;关键在于:马克思创立了以生产劳动实践为基础的,作为人类生存方式之揭 示的,全面、历史的实践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