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的价值合理性与人的现代化新识

作 者:

作者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系,北京 100872 袁祖社(1963—),男,哲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博士后。

原文出处:
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市场经济禀赋着深刻的价值合理性内蕴,坚持并凸现出主体本位的价值取向以及理性活动的自主、自觉与自律的价值追求;此一理性意向与社会现代化观念对人的要求是内在契合和完全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无疑是全面实现人的现代化的直接契机;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和不断深入,必将塑造和建构出自觉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既具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兼容“世界性公民”精神气质的个性自由、人格独立的现代化新人,这是现代文明社会所要求的卓异的民族素质的核心内容所在。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4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074(2004)02-0046-0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中国社会走向并最终实现全面现代化的战略之举和必由之路。众所周知,现代化的关键和实质是人的现代化。因此,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社会演进和变迁的一次自主、自觉的主体性选择的产物,无疑浸透着深刻的价值合理性内蕴。我们必须站在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做一辩证历史的理性透析和系统全面的实践观照。

      以市场经济体制为背景依托,对人的现代化做出新的理解和阐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先行对市场经济的价值合理性内蕴与现代化观念对于人的内在规定和要求之间的关系在纵横交贯的层面上进行仔细地比较、探究和多维审视。进一步的分析将表明,在深层价值目标内容的设定与追求上,二者是完全一致的。

      一、市场经济的价值理性原则:社会文化基础与人性模式的生成理论

      一般而言,任一社会的经济活动都可以从这一社会的价值坐标中得到理解,即有怎样的文化价值基础,就会确立怎样的价值目标,社会的经济政策也就会产生相应的结果。作为社会经济关系发展的必然产物,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法制的、规范的和理性化的经济,市场经济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简言之,理性是市场经济深刻的文化基础。此处所谓理性,按照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是指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所谓工具理性是指“本质上关心的是手段和目的,关心为实现那些多少被认为理所当然的,或显然自明的目的的手段的适用性,但它却很少关心目的本身是否合理的问题。”(马 克斯·韦伯《理性之烛》)而所谓价值理性是指“一个包括人和他的目的在内的所有存 在的综合系统或等级观念。人生活的理性程度由其与这一整体的和谐所决定的。”(马 克斯·韦伯《理性之烛》)就是说,价值理性所关注的核心是人的生活的价值目标的合理性,强调人的生活与人自身的目的相一致,重视对生活理想的价值目标的追求。从理 论上来说,两种理性本是不可分离的。但是,在资本主义尤其是近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理性却被作了极其狭隘的理解,仅仅被看作是一种追求无限地占有世界的野蛮主义的工具理性,从而导致了道德法则的全面沦丧和理想的普遍失落。

      从社会关系发展的历史形态的角度来看,市场经济处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讲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与马克思所讲的“人的依赖关系”(对应于传统“农业社会”或前资本主义社会)为主的自然经济相比,市场经济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人与人的联系中以金钱关系取代了自然关系,以“货币语言”取代了“人的语言”,把对人的依赖关系变为对物的依赖。这里的“物”,不是自然之物,而是人化之物,即人的劳动创造物。市场关系作为一种交换关系,个人是商品或货币的所有者,他们仍旧是独立的活动主体,只有通过物和物的关系才能建立起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因而这个转变意味着突破血缘和地域自然纽带对于社会关系的狭隘局限,在人们之间第一次建立了真正普遍性的广泛的社会联系。尤其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是,这种转变在某种程度上也 打破了社会关系对人的先天束缚,赋予人以更大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与建立于人身自然 秉赋的社会关系对人具有的先天强制性不同,它对个人已不再是无可改变的与生俱来的 命运,而成为一种客观偶然的东西,人们虽然不能不服从它的支配,但毕竟多了一点行 动的自由。

      应当承认,上述转向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具有着不同的伦理和社会文化内容。在近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作为这一社会主体的资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资本”。由资本的本质所决定,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必然是追求资本家最大限度的利润;由这种利益的最大化原则所支配,人变成了生产物质财富的工具。人对 物的依赖关系是一种异化的关系——人受制于物并被其所支配和统治。社会主义社会以 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这一社会文明的主体是人民大众,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 心价值取向和根本目的就在于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要使全 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虽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由于“人对物的依赖关系 ”所产生的诸多负面效应,但是它却鼓励并引导人们时时处处以主人翁的姿态去积极地 创造、拥有和支配自己的创造物,并自觉地依靠社会力量有效地消除、抵制个体发展中 的盲目性和片面性,最终通过“物”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品质和优越的能力素质,实现 人的主体价值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由此可见,市场经济体制昭示着一种鲜明的社会文化意涵,渗透着深刻的价值合理性内蕴:市场经济在其深层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主体性的经济—文化样态,它坚持并凸现的是主体本位的价值取向以及主体活动的自立、自主、自觉、自律性的价值追求。如果说,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这种人被预设为一种纯粹的“理性经济人”(亚当·斯密以来西方经济学的一贯传统),认为在经济活动中,个人只顾追求私人的经济效益,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因此,人的自主性以人的尊严、价值的失落为沉重代价,而导 致后来如马克思·韦伯所讲只追求“工具理性”的价值目标,以致得到片面化发展甚或 异化的话,那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人就是一种“理性文化”,即任何 现实个人,作为特定的文化载体(不同个人因其天赋条件不同和各自经历不同的文化素 质),为追求利益最大化,除了要追求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享受外,还要追求尊严、知识 、政治地位、娱乐、闲暇、情操等。换言之,还要顾及价值理性:必须关注人的生活目 标的价值合理性,坚持强调人的生活与人自身的目的相一致,重视对生活理性价值目标 的追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锻造、模塑的就是这样一种在个性、能力素质、社会关系 方面协调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

      由上,不难看出市场经济的基本人性假设理论内容的核心所在:即撇开市场经济制度的内涵差异,只要是市场经济,都追求一种共性——推崇独立个人,即在经济关系上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人。确切地说,是具有自主性、自由自觉性、自立性、自律性和主体自我意识的个人。这既是市场经济的客观逻辑要求,也是其内潜的社会价值目标意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