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中山大学,广东 广州 510275

原文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内容提要:

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人的发展的正确指导理论。人的发展要坚持人本发展、自觉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持续发展。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4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04)06-0053-07

      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具有明确的价值性与科学性。这一发展观,集中体现了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现代追求,并把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提到了一个更全面、协调的高度,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和广大人民的发展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发展性。这一发展观既着眼于现实的多项事业发展又立足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既保证经济的重点发展又兼顾社会的全面发展,既突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发展的眼光更加深远,发展的方式更加多样,发展的要求更加明确,具有明显的长远性和多样性。总之,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理论,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的指导理论。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所谓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社会的一切发展既依赖人的发展又为了人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首先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和人的发展的根本目标,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归于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就是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一切为了群众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民本观。其次,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基础,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主体和历史发展动力的唯物史观,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与首创精神,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承和弘扬党的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观。再次,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人才资源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来认识、开发和管理,努力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形成小康大业、人才为本的共识。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与以物为本的发展观相对立的。所谓以物为本的发展观,是以追求物质利益为根本目的而把人作为物来对待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导发展观。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分析将一切都物化和商品化了的资本主义社会,“使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版,第275页)马克思、 恩格斯还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本质不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是追求剩余价值,人只是追求物的手段,人的劳动是和机器一样可以用货币交换的商品,于是,“货币不仅是致富欲望的一个对象,而且是致富欲望的唯一对象。这种欲望实质上就是万恶的求金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版,第172页)。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指出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还分析了在资本发展过程中人的异化,以及人格的资产化和资本的人格化。同时,以物为本的发展观也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导取向。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使“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社会关系”(同上,第103页),对人的依赖转化为对物的依赖,意味着在把人从群体本位的人身依赖和等级从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同时,又把人置于金钱、财 富等物的支配下,使人变成了“经济人”甚至物的奴隶。“经济人”把追求经济利益最 大化看作是经济活动的惟一目的,把物质满足、物质占有作为人生的最大目标,这样, “经济人”在经济活动中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必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 ,必定排除经济生活之外的道德生活和情感生活。马克思明确指出,这种“经济人”也 是人的异化表现。它不仅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无限开发和疯狂掠夺,导致环境污染和生 态破坏而威胁到人的生存与发展,而且造成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和精神失落,导致资源 争夺和侵略战争而频频发生社会危机与民族冲突。对此,就连资本主义社会的有识之士 和进步人士也认识到了其严重后果,呼吁、关注以人为本。

      应当指出,以人为本最先的确是新兴资产阶级提出的口号,但资产阶级的这一口号是相对于宗教社会以神为本而提出来的,它把人从神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使人获得独立与自主,这是人的发展的历史性进步。但是,资本主义把人的存在与发展主要作为物的存在与发展,以市场经济规律替代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使人依赖于物,把人置于商品、 金钱的支配之下,实际上是以“商品神”、“科技神”替代了“上帝神”,同时是对人 的全面性本质的否定,对人作为主体和目的的否定。而我国提出的人本发展观,是对以 往社会仅仅把人作为手段的超越,是对“经济人”的扬弃,是指导当代人发展的科学思 想。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与发展,加上市场的负面作用,我国也出现某种程度的以物为本的发展倾向,如把人只作为赚钱的手段而不顾人的安危,只把物作为人惟一追求的价值目标而不讲道德,只顾自己的经济利益而不择手段等,都是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相背离的。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在克服以物为本的发展观的过程中实现的。

      二、坚持自觉发展观

      所谓自觉发展观,是指人自我意识发展、自主寻求发展、理性把握发展的观念与状态。与之相对立的是自发发展。所谓自发发展,是指人在发展中缺乏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 律的认识、没有明确的自我意识的一种精神状态和行为状态(参见宋锦添:《自觉能动 性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75页)。对人的自发性的这个界定,实际 上是以自觉性为尺度所作的对比性说明,也就是指自发是不自觉的意识和状态。

      自发发展与自觉发展,是人发展的两种状态。列宁在研究俄国革命时,从理论上阐述了革命自发性与革命自觉性的关系。他指出:“‘自发因素’实质上无非是自觉性的萌芽状态。”(《列宁选集》第1卷,第3版,第317页)也就是说自发性是人的主体性的初级状态,是自觉性产生的基础。但是,任何崇拜自发性的倾向都是错误的。列宁针对工联主义盲目崇拜自发性的错误,指出:“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 主义的意识”,社会主义的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对工人运动自发性的任何 崇拜,对‘自觉因素’的作用即社会民主党的作用的任何轻视,完全不管轻视者自己愿 意与否,都是加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对工人的影响。”因为“工人运动的自发的发展, 恰恰导致运动受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支配”(《列宁选集》第1卷,第3版,第317、325 、326、327页)。为此,列宁提出了“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的论断,强 调工人要学习、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认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和革命的发展规律 ,实现由自发革命向自觉革命的转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