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和科学发展观

作 者:

作者简介: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王伟光(1951—),男,山东海阳人,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中央党校副 校长,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邓小平理论研究 会会长。

原文出处: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内容提要: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说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科学发展观是唯物史观的发展观。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形态理论、全面生产理论,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都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支撑与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思想武器,以发展为根本任务,以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为主题,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南。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4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3:K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01(2004)03-0004-07

      解决中国的问题靠发展,解决世界的问题靠发展,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主题。十六届三中全会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统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发展,从“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高度,要求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积极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要解决我国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矛盾,必须首先解决一个科学的发展观念问题。关于发展问题,邓小平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强调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江泽民指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突出了发展在党的执政内容、执政过程、执政基础中的重要地位,是对执政规律的新认识。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从而构成了我们党的科学发展观。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 科学发展观是唯物史观的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组成的,它是共产党人观察一切问题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 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本质和一般规律,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 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它是科学发展观的直接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说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由两个有机的理论内涵构成的:一是历史决定论,一是历史辩证法。

      历史决定论,其基本观点是:

      第一,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人类的发展史、社会的发展史说到底是自然的发展史。马克思、恩格斯说:“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历史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1—1]也就是说,人类的发展史本质上就是自然史的一部分,人类 的发展史是受着自然发展史制约的,自然史决定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社会发展是有规律 的自然历史过程。

      第二,人类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恩格斯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类全部社会生活过程的高度概括。社会存在主要是指人们的物质生活过程,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这是第一个因素;第二个因素是地理环境,也就是人赖以生活的周围的自然环境;第三个因素是人口因素,也就是人本身的自然存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赖以存在的自然条件。社会存在还有一部分,即与物质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方式,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再进一步扩展社会存在的内涵,除了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等部分之外,还应该包括作为社会的生产关 系及其相应的上层建筑的具体形式而存在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制度、体制和机 制。社会意识是指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过程,它不过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包括 社会心理,这是社会意识的第一个因素,比如说,情感、感觉、情绪等。第二个因素是 系统化、理论化的各种社会意识形式,比如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科学、 哲学、宗教等。

      第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的前提和基础,物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存在决定意识,说到底,就是社会存在中的物质的生产方式,归根结底是生产力决定人类社会,构成人类社会的全部前提和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讲:“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2]人类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也就是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乃至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文化,物质生活决定精 神生活和政治生活,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生产力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 力量。

      历史辩证法,其基本观点是:

      第一,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密切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对立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人是社会发展的积极的、能动的主体,而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又依赖于自然的发展,自然的发展制约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人类史前史就是一部自然史 ,只有当人和动物区别开以来,才分离出人类史、社会史。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要受 自然的制约。自然的发展对人类的发展具有严格的制约性,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从自然界 产生和分离出来的,人类社会是物质自然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一刻 也离不开自然,人及其社会对自然有相当程度的依赖性,人类的发展一定要做到与自然 的和谐、协调发展。同时,人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和主体,人在一定的自然制约中具有 一定的主体能动性。

      第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具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要受到政治因素、文化因素、意识形态因素和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关系,社会意识相对于社会存在来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反作用力,社会的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对社会存在来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反作用力。

      第三,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反过来生产关系影响和制约生产力,上层建筑影响和制约生产关系,并通过生产关系影响和制约生产力。相对于生产力来说,生产关系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力;相对于经济基础来说,上层建筑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也就是生产关系的具体体制和机制,上层建筑的具体形式,也就是上层建筑的具体体制和机制,反过来对生产力有制约和影响的作用。这种制约和影响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作用,一是阻碍作用。如果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及其体制和机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会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如果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及其体制和机制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