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语境中的意识形态虚假性

作 者:
周宏 

作者简介:
周宏,1962年生,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常熟理工学院管理系教授。

原文出处:
江海学刊

内容提要:

在马克思语境中,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的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和维护意识,虚假性是其主体特征。这种虚假性主要表现为伪真理性、伪人民性和伪永恒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根源于阶级社会中普遍利益的虚幻性和统治阶级阶级利益的特殊性。克服意识形态虚假性有赖于在理论上建立科学的社会学说和实践上展开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4 年 09 期

字号:

      近几年,意识形态作为哲学与文化学概念不断在学界出场,但学者们对意识形态及其特征的理解则存在着诸多的差异。在众说纷纭的情境中,我们自然地想回到把意识形态概念引入哲学领域的马克思,看看意识形态这个哲学概念在马克思那里的原初含义和特征。这样的工作也是我们以马克思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和分析当前社会形形色色意识形态问题的前提。我们认为,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对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阶级意识的概 括。作为社会精神现象,意识形态是虚假意识,虚假性是意识形态的主体性特征(有的 学者甚至就把精神现象方面的虚假性称为意识形态性)。因此研究和分析意识形态的虚 假性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和使用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恩格斯在《资本论》第3卷的序言中指出,有一种误解,“即认为马克思进行阐述的地方,就是马克思要下的定义,并认为人们可以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但是,不言而喻,在事物及其相互关系不是被看做固定的东西,而是被看做可变的东西的 时候,它们在思想上的反映,概念,会同样发生变化和变形;我们不能把它们限定在僵硬的定义中,而是要在它们的历史的或逻辑的形成过程中来加以阐明。”(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页。)所以,我们要了解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把握就必须分析他在不同语境中对意识形态的具体使用情况。(注:周宏:《理解与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马克思把“阶级社会的维护意识”作为意识形态最为基本的规定 。在理解这个规定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意识形态属于具有阶级性的观念范畴,是社会的精神现象。马克思在理解和分析意识形态概念时,总是用“观念”、“意识”、“思想”、“思想体系”来对之进行描述。同样应当注意的是,这种“观念”、“意识”、“思想”、“思想体系”不是就 一般的意义而言的,它们是指关于社会、社会关系的观念和意识,其最高的形态就是社 会学说。意识形态既不包括非观念的东西,也不包括人们对自然、人和自然关系的知识 。马克思探讨过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对人民的役使,也分析过机器作为资本统治的 手段的残酷,但并不把国家和机器称作意识形态。因为它们不是观念形态,而是政治或 技术的存在物。细胞学说、物理学定律、生物进化论是观念形态,甚至对社会学说的发 展产生深刻影响,但马克思也没有将它们列入意识形态之列,因为它们是对自然、人和 自然关系的知识,属于自由的精神生产活动的产物,不具有阶级利益与价值取向。即使 是自然科学中错误的东西也不属于意识形态,而只是一般认识论中的谬误。霍克海默理 解道:“任何一种掩盖社会真实本性的人类行为方式……皆为意识形态的东西。”(注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而哈贝马斯在其意识形态 理论中,则把科学技术也当做意识形态,这说明他们在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上离开了马 克思的理论轨道。

      第二,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注:本文中的“统治阶级”,专指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实际上“统治”这个概念本身蕴涵着对人民的控制和役使。统治和被统治之间存在着实质的对立性。马克思也曾经提出过无产阶级在革命中首先应该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但从马克思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精神实质看,在无产阶级专政时期,无产阶级的统治具有不同于以往阶级统治的全新的含义。无产阶级的统治职能(控制和役使)是针对少数剥削者的,而对于人民大众而言,无产阶级的统治实质上是领导。它内含着人民大众的利益和意志,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之间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就此而言无产阶级应该被理解为一种特殊意义的统治阶级——共产主义事业的领导阶级。)。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中的精神现象,是以社会分裂出对立的阶级作为前提的。不同的阶级在他们的阶级实践中当然都会产生自己的阶级意识,但是由于这些阶级在社会中地位的差别性,这些阶级意识也不是平等的。马克思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 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2、54、40、40页。)意识形态不是所有阶级的阶级意识,而只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在一定的阶级社会中,统 治阶级的阶级意识上升为社会的主导意识、主流思想,在现象的层面上取得了社会全体 成员普遍意识的角色。以社会全体成员普遍意识的面目出现的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是意 识形态的一个内在的规定性。即是说,如果社会不分裂出对立的阶级,那就不存在意识 形态;如果阶级之间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那就无所谓意识形态;如果统治阶级 的阶级意识不取得社会全体成员普遍意识的外貌,那就谈不上意识形态。所以,理解一 种意识形态就必须揭开社会全体成员普遍意识的面纱,对其所代表的阶级进行具体的分 析。当代有些学者认为,意识形态与阶级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它显示的是人的生存问 题。即使到了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意识形态依然存在。阿尔都塞提出:“如果永恒 不意味着凌驾于全部(世俗)历史之上,而意味着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和在整个历史范围 内形式不变,我将完全采用弗洛伊德的表述一字不变,并写道:正如无意识一样,意识 形态是永恒的。”(注:阿尔都塞:《列宁与哲学》,远流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80页 。)这个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和形式不变的理论定位说明了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的理解 显然不是基于马克思的语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