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一个理想的世界

作 者:

作者简介:
沈晓阳 解放军蚌埠坦克学院政教室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6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理论只有贴近生活才有生命力。然而哲学只有以其自身特有的方式去贴近生活才有生命力。哲学贴近生活的特殊方式就是反映生活的理想。马克思指出,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是说,哲学不应消极地跟在时代后面对时代进行解释,而应站在时代的前列,表现时代的理想。哲学,是一个理想的世界。

      一、理想本质:哲学研究的首要对象

      哲学在其发源地古希腊被称为“爱智之学”。在那时,人们追求智慧的一切成果都被包罗在哲学之中。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各个具体方面的认识成果便被积淀、凝聚为一门门具体科学,逐渐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然而,人们爱智的欲求是永无止境的。哲学并不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独立而消亡,而是进一步探求具体科学背后的根据和原因。于是,哲学便从包罗万象的认识演变为对整个世界的共同本质的认识。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现象背后的稳定深刻的东西,是事物多种属性中起决定作用的、使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东西。然而,由于人们考察本质的着眼点不同,他们所理解的本质也有现实本质和理想本质之分。大致说来,现实本质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肯定方面所决定的事物在现存状态下的本质,而理想本质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否定方面所决定的事物在未来状态下的本质;现实本质是由个别事物所具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个体本质,而理想本质是由同类事物所共同具有的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类本质;现实本质是由事物的内外矛盾的决定的事物的相对的、可变的本质,而理想本质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绝对的、不变的本质;现实本质是由事物的各种内外矛盾所共同决定的事实性本质,而理想本质是由事物的客观特性与人的需要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价值本质。事物的现实本质和理想本质是互相区别的,然而又是紧密相联的。从静态上说,事物的现实本质是以不纯粹的、相对的形式表现着纯粹的、绝对的理想本质;而从动态上说,事物的现实本质又在不断地向着理想本质趋近,然而又不能完全达到理想本质。

      哲学作为对世界共同本质的思考和探索,应该既探索事物的现实本质,又探索事物的理想本质。然而比较起来,在事物的现存状态下的本质与未来状态下的本质之间,哲学更倾向于通过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揭示其在未来状态下的本质;在事物的个体本质与类本质之间,哲学更倾向于探索同类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本质即类本质;在事物的相对的、可变的本质与绝对的、不变的本质之间,哲学更倾向于寻根究底,通过事物的相对的、可变的本质来不断寻求其绝对的、不变的本质;在事物的事实性本质与价值性本质之间,哲学更倾向于探寻事物的价值性本质,以为人的实践活动提供指导和为人的生活提供终极意义。可见,在事物的现实本质与理想本质之间,哲学更倾向于探索事物的理想本质。在哲学史上,柏拉图的“理念”、斯宾诺莎的“实体”、康德的“物自体”、黑格尔的“绝对观念”等等,典型地表现了哲学家们对理想本质的共同探求和不同理解。马克思主义辩证地理解了现实本质与理想本质的关系,要求把对理想本质的探索与对现实本质的探索结合起来。然而它对感性经验的扬弃和对理性规律的探索,对现存状态的批判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使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马克思那里,理想本质基于现实本质而又高于现实本质。可见,与对现实本质的探索相比较,对理想本质的探索更能体现出哲学的特点,更能表现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今天,我们要发展哲学,一方面固然要着眼现实问题,然而另一方面更要致力于揭示事物的理想本质。虽然如上所说,事物的现实本质只能无限地接近而永远不可能完全达到事物的理想本质。然而如果没有理想本质作为现实事物发展的绝对原则和终极目标,我们也就不可能促进现实事物的不断发展。

      二、理想方法:哲学探索的基本方法

      伴随着哲学对象的演变,哲学方法也在变化。在哲学包罗万象的年代里,哲学方法主要是直观和猜测。当科学逐渐从哲学中形成时,早期哲学所特有的直观、猜测的方法便日益衰退,经验的、实证的方法开始萌芽;然而当科学纷纷从哲学中分离出去时,科学所特有的实证的、经验的方法也离哲学而去。于是,理想方法便成了哲学探索的基本方法。

      理想方法(或称理想化方法),也就是逻辑方法。哲学探索之所以采用理想方法,乃是因为哲学所要研究的是事物的共同本质和一般规律。事物的共同本质和一般规律,是无法用观察的方法来加以把握和用实验的方法来加以探索的。观察、实验等经验性、实证性的方法只适用于认识个别的东西而不适用于认识一般的东西。同样,事物的共同本质和一般规律,也不是用直观、猜测的方法所能认识的。直观、猜测的方法虽然有时也能触及到本质和规律,但却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可见,只有用理想的方法,逻辑的方法,从个别的、表面的东西中剥离出一般的、本质的东西,才能抓住事物的共同本质和一般规律,特别是抓住事物的理想本质。

      在哲学史上,存在着经验主义方法论和理性主义方法论的分野和对立。经验主义方法论就是对事物个别的、感性的性质进行归纳、综合,从中概括出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与此相反,理性主义方法论则是从某种一般的公理、原理、原则出发,演绎、推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一般来说,经验主义哲学家偏重于从事物的现有特性中归纳、概括出事物的现实本质,而理性主义哲学家则偏重于从一般的公理、原理出发演绎、推论出事物的理想本质。然而只要是对本质的探索,不论是对现实本质的探索还是对理想本质的探索,就都离不开理想方法。区别只是在于理想化的程度有高有低,理想化的途径有所不同。因此,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这两种方法论虽然各有优劣,但总起来说,它们都是属于逻辑方法即理想方法。经验主义方法论主张从个别事物的感性经验中归纳、概括出一般的、普遍的经验。这就需要在思维中暂时割断事物之间的复杂的相互联系,抛弃感性经验中的个别的、易变的、相对的、偶然的东西,而抓住一般的、不变的、绝对的、必然的东西。这个过程,就是理想化过程。理性主义方法论则把某种一般的、不变的、绝对的、必然的原则理解为世界的本质,现实事物虽然都是这些原则的体现,然而又都是不完全的、相对的体现。因而一般原则是理想的,而现实事物则是理想的不完全的实现和表现,事物的发展就是向理想原则的不断趋近。可见,理性主义方法论更是一种理想化的方法。当然,经验主义方法论与理想主义方法论是两种对立的方法论。然而它们之间的对立不是表现在要不要理想方法这个问题上,而是表现在对理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上:经验主义把理想化作哲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而理性主义方法论则把理想化作为哲学活动的前提和起点。马克思主义克服了经验主义理性主义之间的对立和它们各自的局限性,主张理想化既是哲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又是哲学活动的前提和起点。正是前提和结果,过程和起点之间的循环往复,才使理想化的层次越来越高,不断地从事物的现象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从事物的现实本质深入到事物的理想本质。明确了哲学的基本方法是理想化方法,我们就要反对哲学研究中的实证化甚至庸俗化倾向,使哲学按其自身所特有的形式为现实提供指导和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