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O-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60(2004)04-0017-07 目前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探讨一般是从这样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展开的:一是从科学精神、批判精神、实践精神、人文精神等视域来阐释马克思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二是从时代意识、批判意识和问题意识等角度来考察马克思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三是从“出场路径”和“当代性”等视域来探讨马克思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我以为,目前学术界虽然在马克思哲学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 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却遗漏了一个更深层的重要问题,即马克思哲学与时俱进 理论品质的内在学理根据。从一般逻辑上看,从以上视角展开的关于马克思哲学与时俱 进理论品质的论述,不仅适用于马克思的哲学,而且也适用于马克思理论学说的其他构 成部分,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等。进而言之,从以上视角展开的关于马克 思哲学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论述,实际上只是讲了马克思整个理论学说与时俱进理论品 质的一般表现形态,而没有揭示马克思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内在学理根据,虽然 这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见下文)。“马克思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一命 题之所以能够成立,就在于马克思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具有自己内在的学理根据。 本文试图结合着对马克思对旧的哲学形态批判过程的考察,阐释马克思哲学与时俱进理 论品质的内在学理根据及其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一、马克思对旧的哲学形态的批判 我以为,马克思哲学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内在学理根据是:重塑哲学解释功能、建构哲学改造功能,使科学的解释功能和改造功能成为新哲学的两个相互联系的重要特性。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则是马克思哲学的科学解释功能和改造功能的内在逻辑要求。一旦失去了科学的解释功能和改造功能,马克思哲学也就丧失了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当然也就不是马克思哲学了。 马克思哲学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内在学理根据的形成寓于马克思对旧的哲学形态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对旧的哲学形态的有意识的批判始于“莱茵报”时期。在《第178号“科伦日报”社论》一文中,马克思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释了他对哲学及其发展问题的看法,并对旧哲学的思维方式展开了尖锐、深刻的批判。其主要内容包括这样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其一,关于旧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弊端。“哲学,尤其是德国的哲学,喜欢幽静孤寂,闭关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它那玄妙的自我深化在门外汉看来正像脱离现实的活动一样稀奇古怪;它被当做一个魔术师,若有其事地念着咒语,因为谁也不懂得他在念些什么”。[1](P120)其二,关于哲学的特性。“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1](P120)其三,关于哲学的功能。既然任 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那么就“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 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 并相互作用。同时,哲学对其他的一定体系来说,不再是一定的体系,而正在变成世界 的一般哲学,即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这种哲学思想冲破了固定不变的、令人难解 的体系的外壳,以世界公民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1](P121)在上述第一、二点中, 马克思指出了旧哲学自身存在着的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即反映现实世界与脱离现实世 界的矛盾(内容和体系的矛盾)。“就其特性来说”,旧的哲学也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 “是文明的活的灵魂”,否则,哲学就不可能得以存在和发展;但就其形态来说,旧的 哲学却拒现实世界于千里之外,醉心于淡漠的思辨。哲学本身的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阶 段,必然导致旧哲学形态的衰落,全新哲学的产生。在上述第三点中,马克思提出了哲 学发展的主题和趋势:破除哲学的脱离现实的抽象的思辨外壳,使哲学不仅“就其内容 来说”,同时就其“表现来说”,真正成为关于“世界的一般哲学”即科学的世界观。 而这只有通过重塑哲学的解释功能、建构哲学的改造功能来完成。当然,马克思在“莱 茵报”时期还不可能着手这方面的工作。 在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马克思来说,重塑哲学的解释功能、建构哲学的改造功能的革命,是不能仅在哲学批判的范围内进行的,而必须打破传统哲学框架,超越一般哲学批判的视域,借助于其他具体科学首先是历史学的研究成果来进行。这也是马克思对旧的哲学形态批判的一个重要特点。1843年5月至10月,在克罗茨那赫,马克思除了潜心研究马基雅佛利、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政治理论外,还研读了大量的关于世界历史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历史的文献。他摘录了24部有关著作并附加了评语,写满了5个笔记本(其中还用80页的篇幅编写了从公元600—1589年的年表)。这部笔记被后人冠之以《克罗茨纳赫笔记》的标题。它所涉及的内容包括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典、波兰、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其时间跨度达2500年。从对重塑哲学的解释功能、建构哲学的改造功能的革命的意义来看,《克罗茨纳赫笔记》的价值就在于对现实世界结构的分析。马克思在研读施米特的《法国史》、林加而特的《英国史》和盖尔的《瑞典史》的过程中,重点摘录了其中有关公社所有制转变为私有制、封建领地的形式、封建所有制的经济结构对其政治制度的影响、代议制的萌芽与资产阶级发展的关系,以及维护市民阶级的共同利益是产生近代城市管理的基础等方面的论述。通过对世界历史的研究,马克思认识到,政治是从属因素,经济关系是决定性的因素。同时,他在考察世界历史的过程中已注意到了需求和劳动之间的关系以及物化劳动的关系。这标志着马克思在历史学的研究中所表露出来的对旧的哲学形态的批判最初的经济学化的趋向,当然这也是他继 续对旧的哲学形态批判的内在逻辑基础。马克思哲学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学理根据也正 是由此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就是上述这种批判的逻辑延伸,其结果是:他开始把哲学批判与社会主义批判紧密结合起来。在该文中,马克思批判了德国的“实践派”和“理论派”从两个极端歪曲哲学与现实世界关系的错误。他指出:“德国的实践派要求否定哲学是正当的。该派的错误并不在于提出了这个要求,而在于仅限于提出这个要求,没有认真实现它,而且也不可能实现它。”[1](P459)在马克思看来:德国人民不仅要批判现存的制度,“而且还要批判这种制度的抽象继续(指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引者注)”[1](P458),因为“现存的哲学本身”就属于现实的世界。德国的“理论派也犯了同样的错误(虽然是在相反的方面)”。“它认为目前的斗争只是哲学同德国这个世界的批判斗争,而没有想到现存的哲学本身就属于这个世界,而且是这个世界的补充,虽然只是观念的补充。……它从哲学的前提出发,没有超出这些前提得出的结果……它的根本缺陷可以归结如下:它认为,不消灭哲学本身,就可以使哲学变成现实。”[1](P459)在马克思看来,只有铲除旧哲学的思维方式(“哲学本身”),哲学才能成为“批判的武器”。虽然“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P460)通过对德国“实践派和理论派”歪曲哲学与现实世界关系观点的批判,马克思已不再仅从一般的意义上谈论哲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了,而是把哲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紧密地联系起来考察。他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射入这块没有触动过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1](P467)我以为,从逻辑上看,当马克思把哲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紧密地联系起来考察的同时(也可以说把哲学批判和社会主义批判紧密地联系起来的同时),(注:在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 (和恩格斯)第一次把哲学从哲学家的书斋和思辨中解放出来,但对这种解放我们决不能 狭隘地理解为哲学的“通俗化”,而要理解为哲学思维方式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哲学的功 能、性质的根本转变。)他也就为全面展开重塑哲学的解释功能、建构哲学的改造功能 的革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