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感觉解放、感性革命和全面发展成为全球化的21世纪思考的中心。马克思说:“ 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第443页)这一论断对全球视野中人的感性解放和精神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纵观 人类文明史,世界历史的发展无非是体现于感性与理性内在系统结构的辩证的矛盾运动 。感性与理性既是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又是构成世界历史的经纬线。二者的建构、整 合和内在适度的张力,是人的生命精神、智性、人文精神的基础,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然而,由于历史上往往过分强调理性的作用,忽视感性的作用,从而造成“单向度的 社会、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语)和“理性的暴政”(席勒语)。在全球化时代,科技理 性对人的感性和生命精神的影响有过之而无不及,导致新的“人文精神危机”和“生存 困境”。在这种形势下,呼唤人文精神、重建精神家园便凸显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 要主题。 一、感性与人的本质 历史上往往过多地强调理性的作用,而忽视感性问题,事实上感性与理性是一个整合 的关系。感性既是理性形成的基础,又对理性的高级形态有纠正作用。感性问题在理论 上提出之初,即是人类自身认识深化的标志。感性和理性在人的精神史上的关系常反映 出人的生存状况和人的自由程度。 人的生命本身是感性的存在。人是肉体的、情欲的、有生命力的、现实的、感性的和 对象性的存在物。“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 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 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 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欲望 对象是作为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这些对象是他的需要的对象,是表现 和确证他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马克思,第124页)根据马克思关于人 的自然性的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二重性:人既是自我意识,又是对象意识;既有 人性,又有自然属性;既是主动的,又是受动的。“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人是“能 动的”、有生命力的,这是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类改造自然与世界的内在驱动力。 作为感性对象的存在物,人和动物一样,是“受动的”、肉体的、感性的,这是人类不 得不依赖和受制于自然界的内在原因。就感性本身而言,它不是人的本质;感性的对象 性才是人的本质,是表现和确证人的本质力量不可缺少的重要对象。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感性与人的本质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感觉是一个人所具备的 心理机能,它的显著特点是非理性的、非线性的和非系统性的,它们多表现为感性的、 直觉的、梦幻的、心灵感应的、超前认知的、预感的等等方面。人的本质是希望自我感 觉的所有满足,比如,行为上的自由自在,思维上的不着边际的想象,精神境界上的升 华,成果上的创造性的体现等等。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对应的。另一方面,感性展示人的 感性生命生存的矛盾性,隐含人的“内心梦幻”,唤起人类内心隐藏的神秘性,暗示着 人的一种心理机能。格式塔心理学表明,感觉是一个人所具备的认知模式和心理机能。 感觉对心理机能的影响力,既是直接的,又是间接的。更为重要的是,人类的感觉过程 和进化过程是不断地寻找生活真谛和探索真理的过程,是不断提升人的生命精神高度的 过程。 人的行为、观念和认识都是从感觉开始的。感觉是人反映周围环境信息的最初因素, 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是人改造世界的开端。列宁曾说过,除了经过感觉,我们既不能知 道任何物质形态,也不能知道任何运动形态。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就把感觉的解放和感性的革命看作是实践的、历史的和人的解放问题。他精辟而又深刻 地指出:“因此,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马 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5页)“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 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77页)。 二、科技革命导致人的感性解放和人格整合 全球化是由于新科学技术革命为人类提供了新型生产力,即提供了数字化、智能化、 虚拟化、自动化、信息化、电子化的高技术生产力,而人是新型生产力的最重要的因素 ,最重要因素的背后是人的感性解放和人的智能革命。 第一,全球化的科技革命导致了“人工智能革命”。它不仅能延伸人的各种感觉器官 ,而且能改变人的智能。换言之,研究人的智能导致人工智能革命,同时,研究人工智 能又推动人的感性解放和智能革命。 从仿生学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就是通过对人脑的“结构模拟”来达到人的感觉能力。 神经网络本身具有很强的思考和语言能力,再加上它模拟人脑的形象思维,达到了人脑 的感知功能。哈弗尔德根据人脑结构和工作原理提出神经网络模型,采用数值计算的方 法,在微观上模拟人脑的一切感知活动。由于大脑的微电板记录技术以及正电子发射断 层扫描技术的出现,为同步记录大脑的微观和宏观活动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日本RWC的 筑波研究中心制定了“适应进化计算机”的研究计划,这项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更接 近人的计算机和智能:将这种计算机置于模糊的、经常变化的、难以预测的环境中,通 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自行重组,使程序与体系结构进化,以适应外界环境,并作出恰当 的判断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