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范式的哲学革命

作 者:

作者简介:
作者单位:南通师范学院、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原文出处:
马克思主义研究

内容提要: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闪耀着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禀赋,凸现着思维范式的哲 学革命,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深厚的现实依据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构成了一个辩证统 一的科学体系。本文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从思维范式的视角,论证“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4 年 08 期

字号: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总结中国共产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各国党的建设的丰 富经验和深刻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对党的先进性质和根本任务的集中概括 ,是对党的建设目标的科学规定,是中国共产党新的行动纲领和思想指南,是面对新形 势、面向新世纪、应答新问题,应对新挑战的忧患之思,是中国共产党人永立时代潮头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一、实践方式与思维方式的匹配互动是思维范式革命的逻辑前提

      马克思主义从她诞生的那时起就鲜明地投射出批判、反思、开放、流动的理论禀赋, 她从来不标榜自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也从来没有为社会主义实践提供现成 先验的答案,她给予我们的只是指向未来的理想和改造世界的工具。而这个理想就是共 产主义,这个工具就是实践。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 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 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他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 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 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无论作为信念、理想或是作为应当确 立的状况,都不应远离人的实践活动而成为高高在上的虚幻存在。只有消灭现存状况的 实践活动才真正体现共产主义运动的深刻意蕴和实际内容。只有实践才能实现共产主义 的理想和宗旨,离开千百万人的实践活动和改变现存状况的斗争,共产主义的美好前景 也就无从谈起。

      哲学的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虽然哲学的现实存在形态千差万别,但哲学就其最基本 的思维方式或思维范式而言,却只有有限的三种。哲学思维范式的有限性取决于作为哲 学思维之前提的理性形态的有限性。一般而言,哲学思维的最基本特征可以说是一种理 性的终极关怀。哲学思维范式的区别也就必然根源于不同范式对于理性之根据、根源的 预设。关于理性之根源有三种可能的回答:(一)源于世界自身,即所谓的世界理性、宇 宙理性、上帝理性等等客观理性;(二)源于主体、自我、自我意识等等主观理性;(三) 源于作为主客体之未分化或自我与世界未分化的人类存在或人类世界本身的人类理性、 社会理性、交往理性。三种理性观也就是对思维据以出发的三种阿基米德点的预先确认 ,三种理性形态其实便是对于三种自明的出发点的预先设定,由之而构成了三种基本的 哲学思维范式,即本体论或实体性思维范式、认识论或主体性思维范式、实践论或主体 间性思维范式。思想从直接性意识开始,因而本体论思维范式作为一种非反思的直接性 思维范式,便是第一种可能的哲学思维范式。各种传统的本体论哲学,或一般而言各种 形而上学都属于这种思维范式。这种思维范式所必须回答的问题是,那种客观的理性是 如何给予有限的人的。主体性意识是对直接性意识的意识,因而认识论或主体性思维范 式作为一种意识到了思维作用的思维范式,便是第二种可能的思维范式。这一范式从意 识出发,要在意识中构造起对象来。以上两种范式的缺陷都在于抽象化,即把活生生的 人和人的世界从其生活世界中抽象出去,视为抽象的世界或自我,从而不能不陷入困境 。对于这种抽象化的克服,便出现了第三种可能的思维范式,即实践论思维范式。它认 为理性根源于人类生活,或者说,理性乃生活形式的构成部分,因此此种理性必是一种 社会理性、交往理性、实践理性。理性之普遍性并不在于其超越于人类生活,而在于这 种生活形式的普遍性。前两种范式的根本问题是,若从客观世界出发,便无以合理地通 达于自我;而若从自我出发,则又无以合理地通达客观存在。实践论思维范式对此问题 的解决首先是改变了问题的提法,它的一个基本方法论原则,就是把理论问题还原于实 践,还原于人类生活本身,从人类生活本身引申出那些抽象的理论问题而说明之。从本 体论范式到认识论范式再到实践论范式,在逻辑必然性层面上构成了哲学存在形态或思 维范式发展的一般程序或规律。

      由于生活实践对于理论的根本性,由于实践活动与理论活动同为人类生活的两个方面 ,因而在一定的历史时代,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必定是相互映照的,一个时代的理论活 动的基本方式即思维方式或思维范式必定是对于实践方式的表达,反之亦然。决定哲学 思维范式在现实历史中变化的,正是思维方式与实践方式的匹配与互动。在实践论思维 范式之下,理论思维的方式与实践的方式之间才具有一种内在的一致性和同构性。对于 传统哲学的本质,恩格斯提出,就是试图为人类提供一种永恒的终极真理,而这“无非 就是要求一个哲学家完成那只有全人类在其前进的发展中才能完成的事情,那么以往那 种意义上的全部哲学也就完结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 95年版,第219页。)传统哲学向自己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是绝对的真?什么是至上的善? 什么是最高的美?在认知取向上,就是固执于对绝对之真的追求;在价值取向上,就是 执著于对至上之善的向往;在审美取向上,就是沉湎于对最高之美的幻想。而从根本的 思维方式上看,则是一种非此即彼、抽象对立、超越历史的思维方式。它把人类以哲学 的方式所实现的理想性追求,异化为“哲学”以“绝对真理”的化身而遏制人类的创新 性追求。现代哲学对传统哲学的“消解”源于传统哲学自身的异化。马克思哲学在思维 范式上的当代性在于,在西方哲学史上,马克思第一次颠覆了两千多年的哲学传统,开 创了一种全新的哲学思考方式。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始,占主流地位的便是一种推崇理 论,蔑视实践,蔑视生活的理论倾向。而马克思则将这样一种理论倾向颠倒了过来,将 实践、生活世界视为奠基性的、根本性的。马克思在许多场合谈到过的哲学的终结或对 于哲学的否定,显然指的是对于整个传统理论哲学的否定。既然其前西方哲学的主流一 直是理论哲学,那么,马克思对于哲学的否定便是对于理论哲学的否定。重新解读马克 思,回到马克思就是要回到对人类生活、社会实践的审视和关照中去。

      社会主义的实践坐标始终受到两个维度的制约:一个是应然维度,主要指理想原则, 即我们应该做到的;另一个是实然维度,主要指现实状况,即客观实际所能允许我们做 到的。正确自理好两个维度的关系,对社会主义实践影响极大。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它 在实践中必须贯彻理想原则,既表明其未来前进和发展的方向,又体现社会主义运动的 理想和正义性质。如果社会主义没有任何超前的意识,那么它就无法体现自己的进步性 ,就将失去人民的信赖。但是,社会主义所面临的现实状况又决定了它在一定时期内不 可能完全承诺和兑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原则,我们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而犯“左”倾盲 动冒进的错误。正确的抉择应是既有所为又有所不为,既在实践中恰当而适度地体现共 产主义的公正性和先进性,又严格从实际出发,充分反映现实的要求,不为一切超现实 的美好动听语言所动心。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上指出“必须看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 的认识比较肤浅、简单。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全面和 深刻得多了。我们对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作出科学上的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 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去 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以往的经验教训已充分说明,这样做很容易陷入不 切实际的空想。”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已经逐步从对普世真理的幻想和固守中解放出来 ,从对可能必然性的终结追求回到了对现实偶然性的当下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强调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强调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充分发展 的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要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脚踏 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