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87(2004)03-0033-07 思维活动是否就只是人的认识活动?而认识活动是人对世界所呈现的各种自然和社会现 象的了解和把握的过程,是对现存事物(自然物和人工物)的反映与符合。认识与反映无 疑是人的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它的对象是事物的本然状态,所要解决的是“是什么” 和“为什么”的问题。但人的思维不是单纯的为了认识而思维,而是要使已经被认识或 反映的事物发生符合与满足人的需要的变化。已经被认识或反映的事物怎样才能发生这 一变化,朝什么方向变化?是顺其自身缓慢的变化,还是在人实际主动地借助于工具从 而使事物朝着符合与满足人的需要的方向变化?很显然,已经被认识的事物朝着有利于 人的方向变化的过程,是使事物的本然状态向着有利于人的应然状态的转化过程。而人 在付诸行动之前必须首先在观念里呈现本然状态的事物的应然状态。应然状态的呈现过 程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观念的建构过程,即人在观念上建构人自己的应然生活并使之最 终成为现实。而建构实践观念也是人的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与人的认识或反映活动相 比有着质上的不同。前者与后者虽说都属人的思维活动,但却是两个相对独立又不可割 裂的环节。把人的思维活动简单等同于认识活动,同时也把与人的认识活动相应的认识 性实践(注:认识性实践,是指探索自然和社会为获得科学正确的认识而进行的实践活 动,如科学实验和社会调查。)归结于和人的实践观念相应的改造性实践(注:改造性实 践,是指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如社会生产和变革不合理的 社会关系。),即用认识理念来遮蔽实践观念(注:实践观念,是指在认识的基础上所建 构的实际支配人的实践活动的观念的东西,它与把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认识对象所形 成的描述性的“实践观念”有着质上的不同。),用改造性实践来遮蔽认识性实践,这 种脱离实际的形而上习惯思维是到了该终结的时候了。 一、思维过程中的认识及其特点 不论是从现实的角度还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类自从步入文明社会以来,人对自然 和社会的认识就已经超出了洛克“白板”说的范围。那种纯粹的对现实的事物从感性到 理性的认识过程除了留存在形而上的思维者的头脑中,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的认识活动 严格按照纯粹从感性到理性的所谓的认识上升运动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哪怕是在古代的 农业社会,人们对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的认识从一开始就是在经验参与下进行的,也就 是说,那时的人们虽然没有普遍受教育的机会,但是一触及到对任何现实事物的认识不 是凭借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就是凭借前人的经验或他人的经验从事认识活动。否则, 任何一个现实的个人每事都从零开始,那人类文明社会的发端和发展就是难以想像的。 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任何个人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都不可能是孤立地进行的,特别是 在人类社会有了文字之后,人类社会早期自发的以农业为前提的人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 动的分工就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证明。由此,可以肯定地说,是人类的生存活动以及由这 一活动所引发和承传的人与人的联系、人与社会的联系造就了人类社会的自发分工,也 造就了人的思维活动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成为促进人类文明生成和发展的重要一环, 这就是人类社会第一次体力与脑力自发分工的直接后果。人类社会由于交往的扩大与频 繁所促成的语言和文字的产生,既是人类社会步入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的认识活动由“ 白板”型的单纯地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方式的终结之时。从这时起,人的认识活动 就是在经验的参与下从感性迅速(直接或间接)向知性转换的过程。这种经验型的生活以 及由此而生的经验性的认识性思维可说是贯穿在农业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 中,而这样的经验又是局限在对自然对社会表层现象的直观上,因而除了它所具有的朴 素性之外,还极易导致形而上学,可这种在现代社会看来存在明显局限性的思维方式却 仍然有意无意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 随着交往与交换活动的不断扩大以及与之相应的农业社会小手工业的不断发展,最终 为现代社会集约化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前身——工场手工业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为 由集约化的工场手工业生产所造成的影响及其不断发生的新问题所促发的近现代自然科 学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与其说是这种从传统哲学中分离出来的自然科学,还不如确切地 说是从自发经验性的认识与改造活动浑然一体的以改造性实践为呈现形式的生产活动中 分离出来,也就是人类历史上以工业为前提的第二次脑力与体力劳动的社会大分工(第 一次是以农业为前提的脑力与体力劳动的社会大分工)造就了人类步入现代社会时代的 到来。这就为人的认识及思维方式产生革命性的变革即由朴素的感性直观向实践科技性 认识及思维方式的转变创造了必不可少的前提,同时也为哲学由传统的形而上学回归人 的现实生活带来了契机。马克思哲学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批判与改造传 统形而上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从而使人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建立在切合人的现实生活 的基础之上,实现了由农业社会朴素直观的哲学思维向现代社会具有科学性质的哲学辩 证思维的转变,真正在现实的意义上与人的社会生活,与人的社会发展,与人类社会的 未来紧紧地联系起来。所以说,马克思哲学开创了一个与现代社会相切合的哲学新时代 ,当之无愧地可以称之为现代社会世界精神之精华。 然而,在固有的非科学的价值立场和传统习惯思维的强烈抵抗之下,马克思理论这一 人类解放的思想武器不是被实用主义化,就是被任意地歪曲和肢解。但是,人类已经存 有的历史和将来发生的历史已经证明并继续证明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它的产 生以及在思维方式上的变革就使得人认识自然和认识社会的活动,从只是关注形而上的 思想客体转向形而下的感性客体,转向思想客体与感性客体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 作用相互转化的运动与联系过程,这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 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着深刻而透彻的阐述。而马克思哲学最为深刻之处就在 于:一是把人认识世界的活动与改造世界的活动之间的联系揭示出来;二是把世界(自 然和社会)的变化与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之间的联系揭示出来;三是把感性客 体与思想客体之间的联系或关系揭示出来。这样就使得现代社会人的完整活动过程以及 这一过程所内涵的认识活动环节(含科学实验和社会调查的认识性实践)与改造活动环节 (含在正确认识基础上建构的实践观念)清晰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认识环节由感性的直 观和感性的认识性实践与人的认识性思维所构成,改造活动环节由改造活动实施之前所 建构的实践观念与感性的改造性实践和感性的直观所构成。两个环节之间构成既相对独 立又密不可分和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因为实践观念是建立在正确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基 础之上的,没有这一前提就不可能有现代工业的发展,更不可能有现实社会的人的物质 生活。而人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扩展又是建立在科学地改造自然及其成果 的物质条件之上的。没有这一前提,人的认识性实践就不可能有相应的实验和解析事物 的工具。没有相应的实践工具,人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就不可能深化和发展,反之改造 活动环节自身的发展也成为不可能。所以,马克思哲学作为名副其实的回归人的现实生 活的现代哲学其核心就是马克思哲学的唯物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