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4)05-0046-04 从根本上讲,自从“哲学”进入中国,它就没有离开过生活与社会,就属于应用的哲 学。这与作为现代学术体制中一个独立学科的哲学进入中国的时机和使命直接相关,近 现代中国社会的问题与状况似乎没有给哲学提供离开生活与现实的条件与根基。但是, 真正把应用哲学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则是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之后的事情。 全国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学会的成立是其一个重要的标志。我国新时期应用哲学研究不 仅取得了不少有影响的成果,成为我国新时期哲学研究的一个亮点和生长点,而且对哲 学发挥其实践功能,对我国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事业,对新时期的哲学繁荣,都产生了一 定的影响,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但同时也应看到,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应用哲学 研究似乎没有找准感觉,缺乏清晰的问题意识和明确的工作方向。本文尝试从哲学与生 活的关系问题入手,探讨重返哲学智慧本根的必要性、可能性、合法性,以探明应用哲 学的理论基础、基本思路和工作方向。 一、哲学:在与生活的分离中切近生活 生活与哲学的关系远没有人们平时所说的“生活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指导生活”那么 简单,它包含许多复杂而隐含的层面。单就哲学以生活为基础而言,哲学并非直接地“ 反映”或“来自”生活,它恰恰是在与生活的分离中切近生活、反映生活、对待生活的 。也就是说,哲学是以“哲学的方式”而不是以“生活的方式”去接近和对待生活的。 于是问题就集中在“什么是哲学的方式”的问题上,核心在于什么是“哲学的”。 关于什么是“哲学的”,哲学史上已经提供了、且还将不断地提供非常多的答案。但 归结起来,不外两个类型:一是把哲学看作一种目的或价值,一是把哲学看作一种工具 和方法。就其作为目的或价值而言,哲学意味着一种素养、气质、智慧、王国、世界观 、意识形态,而就其作为一种工具或方法而言,哲学意味着一种学术、学科、学问、理 论、道理。前者是哲学的古典类型,虽然它也存在于现代,后者是现代的,虽然古代也 有。相较而言,古典哲学类型更具哲学之“哲”性,现代哲学类型则更具哲学之“学” 样。以“哲性”观之,古典哲学更像哲学,而以“学样”观之,现代哲学更像哲学;或 者以“哲性”观之,中国哲学更像哲学,而以“学样”观之,西方哲学更像哲学。以“ 哲性”观之,哲学离不开生活,是生活的智慧灵现,就此而言,生活必定是哲学的,因 为生活蕴涵智慧;以“学样”观之,哲学必须离开甚至远离生活,是生活的概念体现或 理论形态,就此而言,哲学本非生活,是对生活的“抽象”、超越和重构。但无论从哪方面讲,哲学都是智慧的,差异只是体现智慧的方式(生活的或理论的)不同。 于是,“什么是哲学的”问题,要害就在于什么是“智慧的”。在我看来,智慧至少 有三个方面的规定性:首先,智慧是对事物大模样的把握,就是对事物本质与规律性的 把握。其次,智慧是对事物复杂性的洞察,在常识性思维没有问题的地方,智慧意味着 看出和发现问题并寻根问底,在常识性思维看到一个层次的地方,智慧意味着能展开出 多个层次,在常识性思维只及一点的地方,智慧意味着能开辟出一个完整的“世界”。 再次,智慧是对事物变化与发展趋势的预见,它能体现出人的这样一种本性,即“人是 生活在未来而行动在现在的动物”(康芒斯语),预见是智慧的最高境界。 人是智慧的生物。人的智慧来源于生活,人的生活本来就是智慧的。而哲学与智慧的 关联,根源于哲学对待生活的方式,即以纯粹的概念形式把握事物的形式、本质、规律 、大模样与大趋势。因此哲学是对处于常识水平的生活智慧的反思、提纯、奠基,是在 与生活的分离和对生活的抽象中体现为哲学的。就此而言,哲学比生活更接近智慧,因 为它直抵生活智慧的本体。进一步说,哲学对事物本质、规律和大模样的概念把握,并 不是纯粹的抽象思维,而是遵循马克思所说的从抽象到具体的运动轨迹,最终目标是达 致“思维中的具体”。就此而言,哲学高于科学,正像“思维中的具体”高于“思维中 的抽象”,它不仅涉及事物的抽象本质,而且涉及事物根基性的深邃本质,是对事物抽 象本身的具体展开和思维再现。基于对事物大模样准确把握和对事物复杂性的洞察,哲 学能够先行地了解和把握事物的变化与发展趋势,并因其良好的预见性与出色的预见力 而深得智慧的精髓。或者说,哲学因其预见性和预见力而与智慧内在地关联着。 中国禅宗讲习禅有三重境界,始“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此第一层境界;后“见山 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此第二层境界;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此第三层境界。 以此三重境界喻之,哲学与生活的智慧关联,就有了三种形态:生活智慧——哲学理论 ——哲学智慧。哲学智慧以理论的形态将生活智慧扬弃地包含在自身之中,因而甚至比 生活智慧更具智慧的本性。但是,在哲学智慧以理论的形态去超越生活的过程中,可能 会走不出理论的层次,因而既远离了生活,又达不到智慧(即哲学智慧)。在现代学科体 制下,在哲学被变成一个学科之后,这一趋势变成了一种现实。哲学越来越远离了生活 智慧之根,同时又无法抵达哲学智慧之岸,从智慧的追问与追求,蜕变为一种道理,一 种哲学的大道理,再由纯粹的哲学大道理蜕变为一门建立哲学体系、专研学术的学问, 最后蜕变为一种独立学科的哲学知识,并以规范的哲学教材向学生灌输,于是有了歌德 的感叹:“理论是苍白的,生活之树常青”。哲学脱离了生活,脱离了智慧,在“纯理 论”的自我陶醉、自我炫耀中脱离了哲学的智慧本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