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以人为本”的对话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当代思潮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4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时间:2004年1月26日(甲申年正月初五)

      地点:段若非办公室

      段: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有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一是第一次 把“以人为本”写入中央文件;二是实现发展战略的转变,从非均衡发展战略转到“五 个统筹”的发展战略。这个转变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基础上的。

      “以人为本”写入中央文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自打倒“四人帮”以来思想解 放成果的一个结晶,或者说是思想解放运动结出的一个硕果。在反右等多次政治运动中 ,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践踏人权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连国家主席刘少奇也 未能幸免。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后,出现了一股人道主义思潮。这股思潮有两方面表现 ,一是发表了一批理论文章,二是发表了一批文艺作品,如小说《人啊,人!》。这股 思潮的出现是对文化大革命的一种反动。这股思潮经过曲折的发展过程,逐渐深入人心 ,所以我们现在能够提出“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的文件。这是中共指导思 想上一次非常重大的转变,标志着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阴影中最终完全走出来了。 从党的文献来看,十二大的党纲中说,“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需 要”,这个表述比八大前进了。八大的表述是“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在中国讲 “人民”,就意味着有一个对立面——“敌人”,过去就是地、富、反、坏、右,文革 中又加上“叛徒”、“特务”、“走资派”。“社会成员”则不同,大家都是满足需要 的对象。“以人为本”可以说是继承了这一思想,但是提到了哲学的高度。这次提出“ 以人为本”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换,比某个理论观点的转变或某一思想观念的更新的意 义要重大得多。

      何:我很赞成段若非同志的意见,“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的提出,更让我们懂得 要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可以说是有历史渊源的。当年汉高祖 得了天下,一个叫陆贾的知识分子常在刘邦面前说《诗经》、《书经》。刘邦骂他说: “我的天下,是在马背上争来的,用不着什么《诗》呀、《书》呀的!”陆贾反驳他说 :“天下是从马背上得来的,难道也能在马背上治理?只有像殷汤和周武王那样逆取而 顺守,文武并用,才是长治久安的上策。如果秦国在兼并天下后能效法先圣先王文武并 用,只怕这天下还到不了你手里呢!”刘邦虽然有些不高兴,但最终还是接受了讲究治 天下的道理。我讲这个故事是想说明,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的思维模式应该不同。革命 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反动政权。这就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 众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人民民主革命。在那个时期,就不能不搞“以阶 级斗争为纲”,其思维模式就是要学习阶级分析的方法。可以说,学习马克思主义首先 要学会怎样划分阶级。

      可是现在是建设时期,建设时期的主要矛盾是要从大自然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生活资 料,也就是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所以在建设时期要“以发展生产力为纲”,因为根 据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所以,我认为在建设时期, 阶级分析是不够的。因为阶级分析的特点,就是它是按照所有制来分析的,而在建设时 期,最重要的因素是生产力。研究各种社会经济问题时,不能脱离生产力这个根本。其 实在革命战争时期,进行阶级分析也不能离开生产力。当年我们学习革命理论时,有一 个尖锐的问题就是问为什么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而农民不是领导阶级?工人的数量很 少,只有几百万,而农民近五亿。当时的理论家们给我们的回答是,工人阶级代表大生 产,而农民代表小生产,大生产才有发展前景,也就是大生产相对小生产来说是先进生 产力。我认为这个回答是正确的。判断一个阶级是有前景还是没前景,是根据它所依附 的生产力先进与否来判断的。所以到了建设时期,就不能局限于阶级分析,而是要用生 产力的分析方法,这是比阶级分析更为基本的一种分析方法。过去我们对生产力的理解 就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对生产力本身没有一分为二。我们应该把对立统一规律应用到生 产力分析上,把生产力看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一部分是落后生产力。当然 这还可以再细分。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中也都有体现。例如量变质 变规律,从游牧社会到农业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都 是生产力的质变。我们不仅要看到生产力在量的方面的变化,同时还要看到生产力在质 的方面的变化。历史上的康乾盛世,那是农业社会中的量变。现在我们搞工业化、现代 化,才是中国社会生产力的重大的质的变化。所以我们在研究中国及世界的政治经济问 题时,首先要分析当代生产力发展的动向,弄清哪些是先进生产力,哪些是落后生产力 ,并在生产力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哪些社会阶层是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哪些是不促进的 ,哪些是维持落后生产力的。我们要从这个角度来对中国现有阶层进行分析。这就要求 我们转变思维模式,实际上这种转变已经开始,但是还没有提到理论的高度。从阶级分 析到生产力分析,我觉得这是一种从“马上”到“马下”的思维模式的转变。

      如果我们的思维模式转变到“以发展生产力为纲”的话,那就要问,发展生产力的目 的是什么?是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是一部分社会成员的需要还是全体成员的需要呢?答 案应该是满足全体成员的需要。所以,发展生产力,就要“以人为本”。实际上在“以 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搞阶级斗争的目的,也是为了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是解放生产 力。在十年内战时期,在土改问题上就犯过错误,地主不分地,富农分坏地等,这样就 受到地主、富农的拼死反抗。后来在解放战争时期,地主和富农都分到同样的地。我们 年轻时认为,地主、富农过去曾剥削和压迫过贫下中农,现在分坏地,为什么不可以? 回答是,我们消灭的是封建剥削制度,并不是把地主、富农从肉体上消灭。地主、富农 同样分到一份地,实际上是保护了劳动力,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所以说,即使在土改时 期,也在一定意义上贯彻实施了“以人为本”。从理论上讲,诚如马克思说过,无产阶 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现在需要回答的一个理论问题是,在现代中国 社会,阶级还存不存在?我想从世界范围来讲,阶级是存在的;从中国的现实来讲,阶 级也是存在的。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能完全归结为阶级关系。因为阶级是按照所有 制来划分的,而所有制关系只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部分,还有其他重要的关系,如在 生产力组合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承认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 的话,就要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所有制关系。正因为阶级不是在一 切问题上都是最重要因素,所以在建设时期,不能归结为以阶级斗争为纲。一般来说, 在阶级社会中,资本占有者,其收入较多,也比较富裕。但当前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占 有生产资料但是很富裕的人,如某些科技人员。他的科技劳动对国家贡献很大,其科技 专利可以卖出大价钱。这些收益并不是剥削。某些国企领导人的高收入,也不见得是剥 削,因为来自对社会的较大贡献。当然在生产力分析基础上,也要看到生产关系,以及 上层建筑等。我们提倡生产力分析方法,因为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分析方法。但是发 展生产力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的,必须是“以人为本”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