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当代中国发展研究(笔谈)

——现代性的建构与当代中国发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原文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4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我国是在探索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以及反思我国社会转型、社会发展暴露出来的问题 的进程中遭遇现代性问题的。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学术界出现了由呼唤现代化到反思 “现代性”的热潮。研究现代性问题,对推进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哲学角度来讲,现代性的一般涵义主要包括:(1)现代性是一种理念和价值取向,即 在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中,它是一种现代取向,它倡导解放人,倡导人的主体性与个人价 值;(2)现代性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历史状态与历史秩序,这就是在经济上实行市场经济 ,在政治上实行民主政治,在文化上倡导自由、平等、博爱;(3)现代性是人的一种存 在方式,它尊重人的正当利益,注重人的能力发挥,确立理性的权威(注重规范与规则 、标准与程序、精确与科学等),崇尚人的自立,维护人的权利;(4)现代性还是一种反 思精神,它包含着对现代化进程中的进步与代价的一种审视、反思和批判。

      我们的基本观点是:当代中国迫切需要追求现代性,因为其利大于弊。

      一是为消除中国几千年来封建文化的消极影响,必须追求现代性。封建文化的基本要 素:权大于法;情大于理;关系大于能力;依附大于独立;身份大于实力。这是造成中 国近代落后的深层原因。要消除封建文化的遗毒,中国特别需要进行现代性的建构。

      二是为使中国的农民成为现代新型农民,应当追求现代性。中国9亿农民在农村,许多 农民的生存方式基本上还处在前现代性之中;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农村就难以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

      三是当代中国正处在从前现代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虽然前现代性因素依然制约着我 国现代化建设,但现代性因素已开始发挥积极作用;虽然现代化必定会付出代价,需要 我们加以警惕和防范(发展或进步总是会付出一定代价的,并且往往通过付出一定代价 和扬弃代价来为自己开辟道路,以寻求发展的再生之路,这是发展的一条规律,问题是 要把发展的代价限制在最小限度),但对当代中国的发展或进步来讲,其利大于弊,因 为,它催生着“人性的革命”,由过去的控制人和束缚人走向解放人和开发人,它培育 着人的法治精神、理性精神、能力观念、独立人格和功用观念,这些精神和观念正是当 代中国发展所必需的。

      四是实现现代性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因而,我们不能因为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性而 放弃对现代性的追求。我们还没有真正或完全享受现代性所带来的积极成果。我们的态 度是:在吸收借鉴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的前提下,推进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

      我们的基本观点是:中国应追求的是以“利益、能力、理性和自立”为价值取向、以 解放人与规范人为基本内容、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理念的现代性。

      现代性是多样的而不是一元的,不应只有西方式的现代性。现代性的概念虽然是由西 方学者提出来的,但并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它仅是西方社会独有的。中国在进行现代化 建设的过程中,也有现代性的问题。但由于中国的传统、现实和国情与西方不同,所以 ,中国现代性的建构既要体现现代性的一般精神,也必然在方式上具有自己的特点。

      建构中国的现代性必须首先弄清目前仍存在着的根本性的制约因素,并且应有针对性 。这些制约因素主要有:(1)离开利益作为控制人的手段的“义”;(2)权力本位的观念 ;(3)狭隘的“人情关系”;(4)依附、等靠的社会心理;(5)注重血统、出身和身份的 思维方式,等等。针对这些制约因素,当代中国所要建构的现代性主要包括:其一,文 化价值体系的现代性:以“利益、能力、理性、自立”等为主要内容的价值体系,而能 力本位则是现代价值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其二,经济的现代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 三,政治的现代性: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中国现代性的建构过程,既是学习、借鉴西方现代性的过程,也是根据中国实践的发 展要求创造性地进行建构的过程。为此,需要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不断推进人性革命:培育人的现代性理念、精神、观念、人格和生存方式。基本内容 就是要确立法治精神、理性精神、能力观念、独立人格。

      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确立一种使人的能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的制度体系。制度问题不 解决,许多问题也解决不了。基本内容就是要真正确立合理的竞争制度、民主制度、能 力本位的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

      实现教育模式转换:从应试教育走向能力教育。基本内容主要有:克服应试教育的历 史局限,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从理念、目标、制度安排和具体运作等方面实现能力教 育。

      促进社会转型:建立能力社会新秩序。基本内容包括:从权力社会走向能力社会;从 人情关系社会走向理性社会;从人治社会走向法治社会;从依附社会走向自主社会;从 静态社会走向流动社会;从国家社会走向市民社会;从注重定性思维社会走向注重功能 思维社会;从身份社会走向实力社会。

      开展能力建设:主体自身的塑造。基本内容主要有:(1)发掘每个人的潜能。我国改革 开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解放人、开发人进而释放人的潜能的过程,现在中国人的许 多潜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释放,因而还有一个进一步解放、开发和释放的问题。 (2)培育人的创新能力。把中国的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再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 资源,最根本的方式和途径,就是培育人的创新能力。我们中国人不是没有能力,但相 对缺乏创新能力,如何培育民族的创新能力,就成为能力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3)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这涉及到如何发现人、选好人和用好人的问题。基本思路是: 对人的能力作出如实客观的测评,因岗选人,按能配岗,按能配工,岗能相宜。(4)凝 聚社会上一切积极力量。如果社会中的各种积极力量能得到有效的凝聚,就会成为推动 中国发展的动力,否则,就会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毫无疑问,能力建设应包括有效地 凝聚社会上的一切积极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