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体论演化的历史考察

作 者:

作者简介:
上饶师范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谢维营(1949-),男,广东梅州人,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哲学基础 理论。

原文出处:
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虽然本体论一词近代才使用,但本体论思想却自古以来就有。从历史上考察,可以把 本体论分为古代本体论、中世纪本体论、近代本体论和现代本体论。本体论的现代意义 表现在:变“本体是什么”的提问方式为“本体应该是什么”,变描述本体的存在状况 为评价本体对人的活动的意义。所以,本体论在现代哲学语境中只是思维的逻辑前提, 是一种与传统本体论截然不同的“本体论承诺”,合理性与非实体性是其主要原则。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4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94(2004)02-0130-07

      一

      据《辞海》(哲学分册)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的解释,近代的德国哲学家郭兰克 纽(Rudalphus Goclenius,1547-1628,又译戈科列尼乌斯)于1613年最早使用“本体论 ”一词,德国哲学家沃尔夫(Christian Wolff 1679-1754)到18世纪才对“本体论”给 出了明确的定义,并把它作为“形而上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黑格尔是近代本体论哲 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传统本体论的最后一个代表。黑格尔在讲述沃尔夫的本体论体系时 说:“本体论,论述各种关于‘有’的抽象的、完全普遍的哲学范畴,认为‘有’是唯 一的、善的;其中出现了唯一者、偶性、实体、因果、现象等范畴;这是抽象的形而上 学。”[1](P189)因此,哲学上一般把本体论看作是关于“有”或“存在”的学说。

      值得注意的是,在哲学史上,常常是先有了某种学说、理论或观点,经过或长或短时 间的流行和传播,尔后才获得某种具体名称。例如,泛神论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 期的色诺芬尼,在欧洲中世纪作为“异端”而屡受迫害,在近代有布鲁诺、斯宾诺莎等 大哲学家作为代表,但是,“泛神论”一词即使在斯宾诺莎时代也还未出现,最早提出 者是18世纪英国哲学家托兰德。又如“唯物主义”一词,直到1668年才在剑桥柏拉图派 哲学家亨利·莫尔的著作《神学家的对话》一书中出现,[2]但唯物主义思想却古已有 之,源远流长。本体论也是如此,本体论哲学产生在前,“本体论”概念出现在后,因 此我们不能认为本体论是近代才产生的,在人类最早的哲学思维中,就已经包含了本体 论思想;而且,不管是本体论,还是形而上学,在它们产生以后,各派哲学家分别对其 作出过自己的解释,因此,不同的哲学家往往赋予本体论不同的意义。另外,本体和本 体论并非固定不变的僵死的字眼,在哲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本体论自身也是随着社会 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在涉及哲学发展的历史叙述的时候,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框架。传统的解释框架主要从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两军对战”角度进行叙述,加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矛盾 穿插其中。这种叙述方法在叙述哲学的其他方面内容时也许是成功的,但用来叙述本体 论的发展线索时则显得不太合适。因此,本文选用以时间为经、以学派为纬的解释框架 讨论哲学本体论的发展问题。

      在西方哲学史上,本体论的演化经历了古代本体论、中世纪本体论、近代本体论和现 代本体论四个主要阶段。如果从时间上划分,古希腊罗马时期(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 亡以前)为古代本体论;从公元五世纪末到14世纪为中世纪本体论;从14世纪下半叶文 艺复兴到德国古典哲学为近代本体论;从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到现在为现代本体论。当 然,这种划分只是相对的,有时存在某些交叉,后续的本体论对先在的本体论也有思想 渊源和逻辑传承关系,因而对这种划分不能作绝对化的理解。

      二

      古代本体论大致可以分为始基本体论、属性本体论和概念本体论三种主要学说。所谓 “始基本体论”,是指哲学家们企图在世界的万事万物中寻找一种(或几种)最基本的东 西,它决定其他一切事物,万事万物都是从它之中产生的,而它本身却不受万事万物的 任何影响。所谓“属性本体论”,是指哲学家们企图从万事万物中寻找它们共同的属性 、特点等等东西,这种东西来自万物但又不同于万物,这种万物共同的属性就是“本体 ”。所谓“概念本体论”或“理念本体论”,是词源学意义上的本体论,它是柏拉图主 义者创立的本体论,这种本体论并不来源于万物,却是万物的根本。

      在哲学史上最早提出始基本体论的,是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这个学派把“本体”理 解为组成世界万物的“始基”,而且把这种始基看作是某种或某几种有形物。其中,泰 勒斯认为世界的“始基”是水,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是气。另外,爱非斯的赫拉克利特认 为万物的始基是火,西西里的恩培多克勒则认为是火、水、土、气“四根”,等等。这 种种“始基”,就是形成世界万物的原始物质。“始基本体论”是最早的寻找世界“本 原”的本体论,因此,也可以认为始基本体论是一种典型的本原本体论。它表明人类企 求超越事物的外部表面现象而穷根究底地探索世界的深层底蕴的理性努力。但是,始基 本体论从一开始就存在致命的缺陷。那就是用某种实物作为万事万物的“始基”,难以 解决“一”与“多”的矛盾。世界万物是“多”,而任何具体的实物都是“一”,“一 ”如何变成“多”,“多”又怎样归于“一”?始基本体论无论如何解释都是不能令人 满意的。因此,从古罗马的怀疑派兴起以后,始基本体论处于逐渐消亡的状态。

      始基本体论的缺陷为哲学家提供了教训。不少哲学家试图跳出为万物寻找“始基”的 思路,转而寻找万事万物中某种共同的东西。“属性本体论”或所谓“本质本体论”就 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几乎是与泰勒斯同时代,不少哲学家已经开始了确认世界万物 的同一“属性”或同一“本质”的工作。米利都学派的阿那克西曼德即认为“无限者” 是万物的共同属性,万事万物都是有生有灭、有始有终、有边有际的,而这个“无限者 ”本身是不生不灭、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创立者毕达哥拉斯认为 万物共同的属性是“数”,数是万物的范型和模本,数的原则统治着宇宙中的一切现象 。亚里士多德在谈到毕达哥拉斯派的这种理论时说:“由于他们在数目中间见到了各种 各类和谐的特性与比例,而一切其它事物就其整个本性来说都是以数目为范型的,数目 本身则先于自然中的一切其它事物,所以他们从这一切进行推论,认为数目的元素就是 万物的元素,认为整个的天是一个和谐,一个数目”。[3](P19)恩格斯说:毕达哥拉斯 学派“曾经把数,即量的规定性,理解为事物的本质”。[4](P233)爱利亚派的代表人 物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世界万物的本质。巴门尼德的“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 的、无始无终的,它“不是产生出来的”,“也不能消灭”,“它既非过去存在,亦非 将来存在,因为它整个在现在”。这种“存在”是唯一无二、不可分割的。[5](P32)古 希腊本质本体论的最高成就是“原子论”,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认为构成世界的本质是 “原子”,“原子”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的物质微粒,其根本属性是绝对的“充实性” 。伊壁鸠鲁继承和发展了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原子不但有大小,而且其 运动的轨迹有偏离。卢克莱修对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又作了修正和补充,使其更趋完善。 不过,这时的原子论只是一种直观的猜测,并没有科学实证知识作基础,因而是原始的 、朴素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