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学的总体图景

——兼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中的一个观点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1996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不容置疑,哲学正处于变革的时代。在这变革过程中,我们的哲学工作者既要有当代意识,反映时代精神,又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本性,并在反映和把握中,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这是哲学工作者必须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所以,我们非常愿意能看到各家对这一时代要求的反映,听到各方具有自己个性的声音。以陶德麟教授为主的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博士点的导师们,具有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他们指导博士生以连续研讨“当代哲学前沿问题”的形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时代性的反思,喊出了自己的声音,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和观点。应当说,这是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有效形式。

      近来,他们在其代表的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野》(发表于《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中, 系统地提出了自己关于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的构架、思路和方法的看法。认为: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树立一种自觉而明晰的当代意识,具备一种当代视野;所论的当代意识和当代视野,既意味着对哲学发展的未来前景的企盼和展望,又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要面向和关注当代实践、当代科学和当代哲学,还要求关注哲学自身的变革与发展;要努力以新的哲学形态来反映人和世界关系的时代性发展,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的、唯物的、历史的、人道的和实践的内在性。从全文阐述看,这种独树一帜且视野开阔的新考虑,表现出他们对时代的深刻关切,其中提出的“要以新的哲学形态来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本性和人与世界关系的时代性发展”的观点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道的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富有启迪性和开拓性的见解。按照传统,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道的唯物主义”可能会有人不赞同,还有可能受到批判。其实,这是很有见地的观点,也是符合马克思的一贯思想的,对此我不仅赞同,而且还拟作进一步的说明和论证。限于篇幅,仅就马克思人学的主题、研究方法和内容框架略作阐明。

      一、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主题

      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道唯物主义特征最明显地表现在马克思的诸多著述中。在其著述中,存在着一个相对完备的人学思想体系。这首先表现在他的人学有相对独立的研究专题:揭露人的异化和探寻人的解放与发展的实现方式。这一主题可分为两大论题: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存在并追求人的解放和发展的价值主题;诊断造成人的种种存在状况的根源,制定医治人和社会病态方案的科学主题。

      1.价值主题:它反映着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人失去人性而变成自己肉体生存工具的普遍对象。进入19世纪40年代后,西方工业化的负后果逐渐暴露出来。马克思当时明确意识到,人类为了改善自身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发明技术和发展工业,结果,却使人成了机器的一个零件,人性丧失,人的价值贬低了,自我异化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但却以个人能力的片面发展为代价。这些情况,首先影响了人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引起了马克思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境况的思考。这种思考,构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以及前后的三大手稿的人学主题。它包括以下一些问题:‘人的存在的“过去”(前资本主义社会)、“现在”(马克思当时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什么样的?人的未来发展目标、方向和前景将是怎样的?人怎样生存才有意义?对这些问题,马克思自始至终都作了阐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问题,就是现实个人的异化以及人的解放问题。其中,马克思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和追求的目标是,使人从异化劳动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以成为具有充分人性的人,即使人克服异化,并获得全面发展。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异化劳动概念的职能,限于对资本主义剥削和压迫等非人性现象进行道德评判,并用它来描述由于生产者同其生产活动的条件相异化,以及对工人产生的可以感觉到的非人性影响,从中揭示出人的解放的必要性。马克思对人的异化和人的解放的论述,表现出对资本主义社会非人性现实的抗议和谴责。在这个意义上讲,他对人的异化存在、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阐述,是一种价值阐述:是关于价值观性质方面的论题。

      2.科学主题: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目的,是通过揭露人的异化存在,来论证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首先是无产阶级的解放,然后是全人类的解放和每个人的发展。但从全部著述来看,他更注重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的实现方式或实现条件。因为在他看来,这一问题虽从属于前一问题,是前一问题的应有之义,但它直接制约着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的实现,并且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可以同资产阶级抽象的人道主义区别开来。

      对人的异化存在的根源诊断。分析人的异化存在状态,主要是分析千万人的异化存在状态的根源,因为只有找到根源,才能为人类走出困境提供方案。实际上,诊断人的异化存在的根源,是马克思人学的一个分主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问题是:人如何造成自己劳动的异化?这种异化如何源于人类发展的本质?〔1 〕马克思试图从社会生活条件方面寻找造成对主体的一种异已关系,只有那种造成客体对主体的异已关系的因素,才是异化劳动的根源。这种因素,是主体的某种活动和活动借以实现的社会形式。马克思对人的异化存在的根源的分析,其意图之一,在于为揭示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方式提供前提条件。可以说,这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一个重要主题。从最早反映青年马克思思想的《青年选择职业的考虑》、《博士论文》到《莱茵报》上发表的政论文章和《德法年鉴》上的批判文章,都鲜明地反映出马克思理论任务和目的,是寻找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德法年鉴》上的两篇文章集中体现了批判哲学的上述目的,其中心就是揭露当时德国落后的旧制度和狭隘的社会关系对人的异化性质,并详细论述了实现人类解放的途径和力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主要内容,是阐述异化劳动理论和共产主义理论。前者着重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后者着重阐述人的解放、尤其是工人阶级的解放和实现条件,这就是消灭私有制和异化劳动。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本身并不是人的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人的社会的形式”,而是实现人的解放的一种有效的必然环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把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的发展的实现条件,作为他创立唯物史观的结论来阐述,或者把唯物史观作为说明和论证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的理论方法。此后,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马克思便着重对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进行更周密的科学分析。为此,他在《共产党宣言》中,着重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以及它发展的经济条件和趋势,指出共产主义运动的目的是消灭私有制,并用一个真实的新的联合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在这样一个联合体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