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278(2004)03-0005-16 孙伯
同志一生都在追求科学真理,探索科学真理,捍卫科学真理,在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研究领域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在我看来,他在理论研究方面的以下几个特点是 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光大的。 首先,他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深厚功底,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深刻的理解和 把握。这就使他不论是对学术理论上的争论,还是对现实中提出的理论问题,总是能作 出正确的理解和分析。也就是说,他总是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思考和 研究问题,得出自己的看法,而决不跟风、人云亦云。他的论著之所以有深度,之所以 能给人以启迪并受到人们的尊敬,原因也在于此。有一次,他同我谈到近年来理论研究 中存在的一种倾向时说,有的人脱离立场来谈论观点和方法,脱离世界观来谈论方法论 ,这样一来,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被视为是科学的,这是不正确的。西方哲学的方法有 些是可以借鉴的,但不能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在马克思主义方法体系中,脱离正确 的立场和世界观便不可能有科学的方法论。他的这个见解是十分正确的,切中了当前理 论研究中存在的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伯
同志之所以能在理论研究领域中作出突出 的贡献,得益于他孜孜不倦地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西方哲学著作,从而获得渊博 的知识,在分析问题时他总是显得游刃有余。我们知道,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研 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学习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必须研读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 原著,这是不言而喻的。轻视书本知识是不对的,是一种浅薄的表现。本本主义是错误 的,但书还是要读的,因为经典作品是前人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人类文明的思想结 晶。对于一个致力于理论研究和从事教学工作的人来说,要达到比较高的境界,除了认 真研读和勤于思考以外,是没有什么捷径可走的。伯
同志的一生是这样做的,并且 把这种优良的学风和探求真理的精神传承给了他的学生们。 其次,我要特别强调的是伯
同志做学问的深入、细致和对问题的准确把握。这只要 读一下他的《关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和其他文章就可一目了然。马克思的题为《 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博士论文,是他1841年3月完 成的学位论文,是青年马克思早期重要的论著之一。他的这篇论文,不仅学术性很强, 是探讨古代哲学的,而且与当时德国的现实也不无关系。事实上,这篇博士论文既反映 了马克思的学术观点,也反映了他的政治观点,表明马克思是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 对待当时德国社会的迫切问题的。伯
同志正是从这一背景出发对马克思博士论文的 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的这篇文章涉及的内容很多,考察了德谟克里特和伊壁鸠鲁在物理学、哲学和伦理 学等方面的区别,考察了这两位思想家出现这种差别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原因,特别是探 讨了伊壁鸠鲁的核心哲学观点同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关系,以及青年马克思的 立场和观点。把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思想脉络理得清清楚楚,能帮助学习和研究马克 思主义哲学史的学生准确地把握这篇论文的深刻内涵。青年马克思对古代哲学的研究决 不是纯学术的研究,而是古为今用,与当时德国社会现实紧密相关的。19世纪30-40年 代,德国处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而德国资产阶级不同于英法资产阶级,特殊的历史 条件决定了这个阶级的特殊的软弱性。它把英法资产阶级的现实的革命行动囿于思想的 范围,也就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而当时的德国哲学,包括青年黑格尔派的 哲学就是这样一种历史环境的产物。他们之所以关注伊壁鸠鲁哲学,就是因为在这种哲 学中包含有他们所需要的思想营养,可以为他们的学说即建立行动哲学提供理论上的支 持。 正如伯
文章所分析的那样,伊壁鸠鲁哲学特别强调自我意识,并把它作为体现哲学 发展的“精神负荷者”。德谟克里特与伊壁鸠鲁哲学观点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前者是以 自然为中心,把人仅仅放置在从属于自然必然性的地位上,人的能动性没有被重视;而 后者则主张确立人的自由和独立,它把个别自我意识当作世界的中心,把原子视为包含 着独立性和自由的个别自我意识的象征。前者强调的是人对自然必然性的服从和追求; 后者强调的则是人对世界的独立和自由,把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确定为绝对原则。反映 在物理学上,前者主张原子的直线运动,后者则主张原子的脱离直线的偏斜运动;前者 注重必然性,后者则注重偶然性。显然,伊壁鸠鲁的强调主体意识的哲学更加符合个性 解放、个人自由的精神,适应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以布鲁诺·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 格尔派,高扬自我意识,并把意识的能动性同现实对立起来,赋予自我意识以无限的创 造力,把自我意识推到了极端。并且,他们依据自我意识观点来批判基督教,同时,用 它来批判地分析和理解黑格尔哲学。众所周知,黑格尔哲学包含着各种矛盾的因素,构 成了一个复杂的包罗万象的庞大体系。正如恩格斯所说,黑格尔的整个学说“为容纳各 种极不同的实践党派观点留下了广阔场所”。所以,这个体系是不可能保持稳定的,随 着客观形势的变化,黑格尔哲学体系必然发生解体,黑格尔学派必然出现分裂。在黑格 尔思辨唯心主义体系中,包含着两个基本概念:斯宾诺莎的实体和费希特的自我意识, 以及这两者的统一即绝对精神。而所谓实体和自我意识,不过是抽象化了的自然界和人 。围绕这两个问题的争论,黑格尔学派分化为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他们各自 抓住黑格尔哲学中的一个概念来理解老师的学说,并且相互攻击,把每一个问题都发展 到极端。但这种争论也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它同德国当时最迫切的现实问题,即批判宗 教和政治紧紧结合在一起。毫无疑问,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更符合当时现实的 需要,充当了当时德国的革命的意识形态。这也就是马克思参加青年黑格尔派和写作这 篇博士论文的深刻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