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问题谈几点看法

作 者:

作者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李德顺(1945-),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李德顺,男,汉族,1945年9月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祖籍河北省丰润县。哲学博 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主 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系主任、教授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编委等。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重点是哲学原理改 革和发展研究、价值论和价值观念研究、文化研究等。主要作品有:著作:《伟大的认 识工具》(1981),《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博士论文,1987),《价值新论》 (1993),《选择的自我——一个哲学家眼中的人生》(1996),《公民道德读本》(1996) ,《家园——文化建设论纲》(与孙伟平、孙美堂合作,2000)等;主编:《价值论译丛 》(12本),《价值学大词典》(1994),《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1995),《人生价值 丛书》(10本,1996)等;参加集体编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辩证唯物主义 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思维世界导论》、《新 大众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等;发表论文数百篇, 撮其要者编为《立言录——李德顺哲学文选》(1998),《话语的圈套——李德顺短论杂 文选》(1999)等。上述部分作品曾先后获“中国图书奖一等奖”,国家教委和北京市优 秀社科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 “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等国家和省部级奖三十多项。

原文出处:
东岳论丛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4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4)02-0017-03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的现状

      我理解,要深入地回答调研提纲的问题,首先应区分“基础理论研究”和“基础理论 宣传”。在这个前提下,这里需要重点考察的是理论“研究”的状况,这个定位必须清 楚。不要使二者简单混同、互相代替。

      在理论宣传上,我认为这些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紧紧围绕“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努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服务,是下了很大功夫 ,也取得了很大成效的。虽然理论宣传中也有一些缺点,如“基础性”不足、简单化、 口号化和形式主义仍然存在等等,但这些缺点主要不是产生于宣传系统本身,而是由于 整个思想理论体制和理论研究的落后所致。总之,同理论研究相比,理论的宣传尚能保 持强势的状态。

      在理论研究上,这些年在党的理论旗帜和社会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哲学社会科学界的 工作也取得了很多具有宝贵价值的成绩。特别是那些面对当代社会实践和理论前沿,切 实研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基础理论层面所取得的建设性成果,是 不应忽视的。尽管如此,同宣传相比,严格的基础理论(主要指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 分的基本理论)研究领域整体上仍显得“处境艰难,底气不足,力不从心”,其成果大 多存在着“落后于党中央,落后于实践,落后于国际同行,落后于国内群众”的问题。 由于“思想库和智囊团”跟不上,在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面前,马克思主义理 论界出面的仍然是几十年不变的“老面孔、旧思路、旧语言”居多,而新人、新思想、 新观念显少;跟着“上头”顺着说、重复说、为说而说的多,而站在“深处”、走在“ 前头”说,提供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建设性的成果少等等。

      我认为,这方面问题的存在,主要不在于一些研究人员个人的思想出现了什么偏差, 而首先在于思想理论体制和研究机制的落后,造成了上述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例如,由于包括基础研究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定位问题未切实解决,目前国家对哲学 社会科学事业的资源(编制、经费等)配置的方式、标准(包括它们在国民经济计划中的 比率)和程序等等,尚不够明确、稳定和公开;研究机构设置的随意性较大,导致数量 多、层次乱,科研资源分散化,自行其是,总体效率不高;科研管理流于事务,缺少思 想理论深度和文化效应;具有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的专业学术机构尚未形成,学术评价 的机制和规范不健全、不到位,导致学术研究中的正邪、深浅、精粗、优劣等缺少有力 的判断和引导,真正优秀的人才和成果难以出头。以上种种弊端导致专业队伍人员流失 、分化严重。

      再如,由于我们一直沿用计划体制下思想理论和学术研究管理、评价体系,使很多陈 旧的脱离实际的观念长期占据要津,尚未有实质性的改变,才使得这个领域目前远远不 能发挥与时俱进的潜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具体到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研究方面,上述情况不仅同样存在,甚至更加严重。例 如缺少理论的层次感和严谨科学态度,以宣传代替研究,满足于“跟形势,写文章”的 导向,不仅不利于这一领域基础研究的发展,而且使得不少人对这一学科的性质和意义 产生误解。有人甚至以为,马克思主义就是搞意识形态、搞宣传,根本不存在什么科学 研究、理论研究和基础研究,只有在古人和西方学者那里才讲求“学术”等等。种种严 重的思想分歧,进一步加剧了这支队伍的萎缩,甚至还为某些借此以搞政治投机的人提 供了可乘之机,严重地败坏了党的马克思主义形象,等等。

      二、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问题及其原因从来都是多方面的,既有指导思想和观念方面的,也有体制和队伍素质 等方面的。这里重点谈一谈思想观念。

      在这方面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对形势的错误(悲观)估计问题。这种估计不是对 工作和体制的反思,而是针对“人们”而言的:近年来有一种潜在的看法,就是认为大 多数理论工作者、甚至广大的普通群众,在实际上并不是正在接近,而是正在远离或抛 弃马克思主义。这种看法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有很大的不良影响。其中包括很多 真正有突破性、创新意义的基础研究成果,在一些人的眼里不仅不是改革开放以来理论 创新的“硕果累累”,甚至也不被当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所应有的繁荣局面,从 而在肯定的前提下给予积极引导,反而把它们当作“边缘化”甚至“离经叛道”的现象 。在这些人的眼里,似乎只有“保卫”、“防范”而不是“发展创新”才是当前我国马 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这种对形势的片面的估计,不仅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 展的客观形势相背谬,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成就相冲突,而且会导 致对策和导向的消极保守,使基础理论研究事业萎缩退化,使队伍离心离德。

      我认为,我们固然没有盲目乐观的理由,但是这种悲观化的片面估计,却反映出有待 思考的更深层的问题: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判断形势的尺度和 出发点。在根本尺度和标准的问题上,如果不按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达到应有的高度 ,如果不善于把握与时俱进、与世俱进,与民俱进的标准和方法,如果观念不转变而又 缺乏自觉,仍然把旧的教条主义、“左”的僵化思维当作“马克思主义”来坚持,甚至 仍然用宗派主义的狭隘眼光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看待现实和群众,就必然看不见马克思 主义在现实中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就必然拒绝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真 实内涵,并对此产生种种否定性或悲观化的判断。所以我认为,从全局上看,由于观念 落后而导致形势判断和应对失当,是我们在新的形势下应该注意防止的主要危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