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会、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会、广东哲学学会等单位联合发起和主办的“社会发展辩证法与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理论研讨会,于2003年11月在广东省东莞市召开。会议围绕社会发展辩证法和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观问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 一、从历史和逻辑统一的视角,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作了回顾和展望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探索进入了新的时期。这一探索的方法沦原则,一是必须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二是必须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把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的国情特点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三是坚持真理原则、价值原则和历史原则,把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的和最高的价值尺度,把实践作为检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与会专家学者指出,邓小平理论的探索,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把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同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从生产关系的层面入手,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探索,是在深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生产力、从技术形态的层面,找到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整合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成果,总结党领导的基本经验,反映当代世界与中国发展的新趋势,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则是这一探索历程的最新成果。 二、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观进行了深入研讨 1.关于坚持以人为本。与会专家学者对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的历史渊源、演进轨迹、根据前提作了深入分析和探讨,认为新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原则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基本社会追求。以人为本同以神为本或以钱为本是对立的,它体现了对于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同、肯认和尊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既把人类历史视为自然历史过程,又把人类历史视为人的活动的结果,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而以人为本正是这种统一在发展观和发展政策上的贯彻和体现。以人为本也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为了促进每个人以及作为总体的人类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是全面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政治需要、文化需要、生态需要;二是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其中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政治素质、健康素质等;三是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人的各种才能和力量。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通过批判和扬弃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我们从原来贫穷的社会主义,进入温饱的社会主义,再追求全面小康的社会主义。如果说在贫穷的阶段是为了求生存,那么,经过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状况好了,综合国力增强了,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就要突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更高地定位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鲜明地体现了与邓小平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特征,是在更高的水平上对社会主义目标追求的回归。坚持以人为本,也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进程的普遍要求。 2.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资源、环境、生态的整体相关性日趋明显。从唯物辩证法的视野来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善于发现矛盾、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在我国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改革的攻坚阶段,城乡矛盾、区域矛盾、经济社会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内外矛盾比较突出,城乡之间的关系、区域之间的关系、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成为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的重大关系。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目标的片面发展观,将社会发展归之为经济发展,将经济发展归之为经济增长。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导致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社会腐败、政治动荡、资源枯竭和生态恶化。必须对片面的发展观进行反思和批判,牢固确立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和“五个坚持”,就是这种科学发展观在政策层面的体现。 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环境等相关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它的发展不是其中某个子系统单独的运动,而是诸要素、诸子系统的协调行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发展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协调和谐、全面发展、持续演进的系统运动过程。人们在致力于谋求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必须适时改革经济制度,调节利益关系,以拓展经济发展的广阔空间,提高社会的公平程度;必须改革、完善政治制度,创造稳定有序、民主宽松的政治环境,为人民广泛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创造条件;必须变革思想关系,更新思想观念,确立与社会发展走向相一致的思想文化体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必须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保持人口数量与环境支持能力之间的动态平衡;必须全面认识自然规律系统,既要关注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的现实效用,又要科学预测人的行为对于自然环境的长远影响,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维系生态多样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有的学者指出,要实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树立一种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的新的文明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建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建立新的公平观,确立代内公平原则,树立保护环境意识、人均资源意识、整体发展意识、团结互助意识以及共同富裕意识,同时,确立代际公平原则,着眼于民族未来的长远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不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在生活方式上,要确立可持续的适度消费方式,建设一种与现实国情、资源状况、可持续发展方式以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适应的消费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