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在新形势下的发展

——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出的哲学意义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冯颖红(1965-),女,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研究。广东 广州 510400

原文出处:
社会主义研究

内容提要:

“政治文明”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基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逻辑起点上提出的,它丰富了现代社会文明观的内涵,改变了人们划分社会文明结构的思维方式,对加深对社会文明建设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战略性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4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527(2004)02-0047-03

      “政治文明”既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学范畴,也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就明确提出了“政治文明”概念,并准备从“政治文明”的角度写成一本关于国家政治学和政治文明的书。遗憾的是,由于马克思要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写作《资本论》和指导社会主义运动,因此无法实现写作政治文明著作的愿望。一个半世纪后,中国共产党将“政治文明”重新提了出来,并且第一次赋予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样一个特殊的语境。就哲学意义而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提出,是唯物史观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它丰富了现代社会文明观的内涵,改变了人们划分社会文明结构的思维方式,为加深对社会文明建设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战略性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提出,对正确认识现代社会文明整体观有重要的意义

      现代社会文明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是社会生活全部领域进步状态的反映,包括社会经济领域文明进步状态、社会政治领域文明进步状态和社会文化领域的进步状态等。然而,长期以来关于社会文明的内涵和结构,多数人局限于“两个文明”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理解。对政治文明少提甚至不提,或以精神文明范畴涵而盖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提出,促使人们对社会文明概念进行重新认识,对其内涵和外延有更为全面的理解。

      首先,在人类社会文明系统中,虽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之间有交叉的内容,但是各自有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和领域,任何一种形态的文明都不能替代另一种形态的文明。物质文明是指人们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包括生产力的状况,生产条件的状况、生产的规模、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的程度、人们日常物质生活条件的状况等。精神文明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精神生产的发展水平及其积极成果的体现,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智力、文化方面,即社会的文化、知识、智慧的状况,人们在科学、教育、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素养和达到的水平以及与此相关的物质设施、机构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二是思想、道德方面。即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面貌、社会风尚,人们的世界观、信念、理想、觉悟、情操以及组织性和纪律性等方面的状况。政治文明是指人们改造社会的政治成果的总和,它是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进步状态的反映。表现为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政治意识、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其中,政治意识与精神文明相交叉;政治制度包含国家机构、国家制定的制度、法律、政策(包括经济法律和政策措施,文化制度、法律和政策)及其运行方式,政治势力如政党等政治团体活动的方式和特点等,这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政治行为指公民的政治活动。

      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者的概念看,有一个显著的特征:三者没有截然的界线,但是三者的界线又是明显的。在内容上,三者有相互包含的一面,在物质文明中,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深深的烙印,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有互相内含着对方的部分内容,政治思想既属政治文明领域也属精神文明领域。但是三者又有各自的侧重点,如果说物质文明建设表现了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不懈追求,精神文明建设表现人们对主观精神世界的追求的话,政治文明建设则体现了人们对和谐的社会关系、理想的社会制度的追求。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任何一种文明都不能被其他文明所代替或涵盖。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构成社会文明有机统一体。

      其次,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互动科学地反映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在矛盾的斗争和解决中得到实现的。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一定的生产力总是同一定的生产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一定的经济基础要求包括政治和意识形态在内的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并为它服务。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些基本原理,科学地揭示了经济、政治、文化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为研究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者是互为条件、互为促进、相辅相成的。第一,物质文明是基础,物质文明的程度决定并制约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第二,精神文明作为社会意识的范畴,对物质文明具有反作用,精神文明的程度高低对物质文明具有促进或阻碍作用。第三,政治文明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中介环节,是联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桥梁和纽带,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制度保证。一方面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的决定作用要通过政治文明来实现。一般来说,物质的生产力和产品本身不能直接产生人们的政治思想或道德心理,它们对社会意识形态的作用只有通过一定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折光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即使在物质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大体相同的情况下,各个国家或地区由于政治制度不同,也必然会使它们的精神文明具有不同的性质。另一方面,精神文明的反作用也只有通过政治文明才能得以实现。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必须依托一定的制度才能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社会主体的聪明才智也必须在有利于调动人们积极性、激发创造性的社会制度下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涌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