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虚拟思维方式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志良(1945-),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 100872 桑业明(1972-),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东岳论丛

内容提要:

在当代,随着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虚拟实践正崛起为一种新型的实践方式。虚拟思维方式是在虚拟实践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它不仅再次实现了对实体型思维方式的否定,而且也是在当今时代对实践思维方式的确证,是实践思维方式在现代意义上的延展。虚拟思维方式是一种“如何是”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合成性的思维方式,也是高度个性化的思维方式。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4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4)01-0157-04

      在当今时代,实践本身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个人计算机和大型计算机的开发、利用和普及,信息技术的长足进步,使“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1]。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促进了一种新的实践形态——虚拟实践的崛起。在当代,虚拟实践特指人在虚拟空间利用数字化中介手段进行的有目的、双向对象化的感性活动,是人利用数字化中介手段对现实性的感性超越[2]。与以往的实践形态相比,虚拟实践具有虚拟实在性、即时交互性、沉浸性、超越性等特点。这是一种不同于以往实践形态的新型实践形态。虚拟实践的崛起,表征实践形态产生了重要变化,表示人类从现实性的思维方式进入到虚拟性的思维方式。虚拟思维既具有一般思维方式的思维特征和社会功能,也有不同于传统的以现实实践为基础的思维方式的一些新特点和社会功能。从哲学层面科学概括和深入揭示虚拟思维的新特点和社会功能,既是当代实践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进一步深化的要求。

      一、实践形态的更替与思维方式的转型

      思维方式是一定时代人们的理性认识方式,是按一定结构、方法和程序把思维诸要素结合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思维运行方式。就其社会本质而言,任何思维方式都是社会实践活动方式在人脑中的内化,是人的生存状态和存在方式的理性表达。由于思维方式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因此,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每一时代主导性的思维方式也必然会发生相应变化。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3]

      人类在漫长的5000多年的农业经济时代,实践的最主要形态是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与此相适应,当时人类主要运用的是感性直观朴素的综合思维方式,这是以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先哲为代表的、一种把“自然界当作一个整体,从总的方面来考察,而自然现象的总联系还没有在细节方面得到证明”的思维方式;在跨人工业经济时代的近300年来;“从分析事物开始”的笛卡儿思维居主导地位,人类思维以机械分析的方式为主,把宇宙的一切联系,都看成惟一的机械相互作用来思维,几乎把一切复杂现象均作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简化处理,一切因果关系被简化为线性因果关系,其结果是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了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考察,因此,就看不到自然界万事万物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本质,而把它们看作是静止的、永恒不变的。

      现代的辩证的思维方式,是从康德的“星云假说”给“形而上学的观念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开始的。他的“星云假说”,就是以他的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提出来的。19世纪,不仅天文学有很大进展,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理学等学科也都有许多新的发现和进展。科学发现的这些过程和思维方法都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框子所容纳不了的。而只有辩证的方法,才能适应并有利于科学的发展。由康德开启的近代德国哲学的辩证思维,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得到了完善的形式。

      总的来说,在前马克思哲学中,虽然人类的思维方式因人类实践发展形态的变化而出现很大差异,但他们却有一个共有的特点,即其主导性思维方式都是以追求终极存在、永恒本体和绝对真理为目标的单纯实体型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主要缺点是:对于“存在”只把它与“存在者”(实体)相联系,当作一个名词(“是者”)静态地理解和使用,而没有把“存在”同时理解为一个动词。说到“存在”时,它不能自觉地把诸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运动、变化、过程”等同时考虑在内,而是实际上把它们与“物质”分离开来,因此难以注意“关系”的存在论意义[4]。这一缺点是经由马克思在总结人类全部的思想成果,特别是19世纪自然科学伟大发现的基础上,获得了克服,从而完成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又一次伟大变革,使人类思维方式转变到实践思维方式。

      二、实践思维方式与虚拟思维方式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的实践活动形态也由现实实践转向虚拟实践。人类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向。在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上,有代表性的两种观点是:一,人类的思维方式包括哲学思维方式,正从静态的实体型思维方式转向动态的关系型思维方式。实体型思维方式是传统的哲学和科学的主导思维方式。由传统实体型思维方式到关系型思维方式的哲学先驱和最有代表性的成果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二,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类哲学思维方式正在从现实性思维方式转向虚拟性思维方式。在这种观点看来,实体型思维和关系型思维本质上都是同一种思维,都是一种现实性思维,都是立足于现实性这一范畴的。如果把这两种观点联在一起看,我们会发现人类思维方式到目前经历了三个阶段、实现了两次伟大变革,即从实体型思维方式到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再到现在的虚拟思维方式。我们这里所主要探讨的是后两种思维方式及其关系问题。

      虚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虚拟指我们时代的数字化虚拟。由于数字化,人类第一次拥有了两个真正的平台,即自然平台和数字平台,而数字平台的创立,使人类从现实性哲学、现实性的思维方式进入到虚拟性哲学、虚拟性实践和虚拟性思维方式。这里发生的最大转换在于,现实性哲学是把现实作为惟一的出发点,无论“是”“是什么”,“是”“如何是”,“是”都是现实的,人的思考都归结为对“是”的认识。在虚拟性哲学中,它的出发点是对“是”的超越,即不仅思维现实的可能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借助数字化的中介,人类可以对于现实的“不可能性”和“不存在性”进行思维,使原先的“是”的“不是”、“不可能”、“不存在”第一次成为人类的对象,从而导致了人类哲学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根本性转向。是否以现实性为出发点是区分现实性思维方式与虚拟性思维方式的关键点。传统观念把马克思哲学也归到从现实性范畴出发的哲学,这是错误的。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其出发点正是对现实性的批判。马克思指出,传统哲学只是从客体和直观的角度来理解对象、现实、感性,而没有从主体和实践的角度来加以理解。所谓从实践的角度,也就是否定现实性的合理性,从改造和改革的角度,不能让现实自然地发展。从主体的角度,也就是赋予对象以主体的形式、内容和意义,形成对人生成的人化的合理性和新的现实性。批判现实性、超越现实性是马克思哲学所确立的实践思维方式的核心。虚拟思维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创造性思维。所以,从对现实性的超越这一角度来说,虚拟思维方式不仅再次实现了对实体型思维方式的否定,而且也是在当今时代对实践思维方式的确证,是实践思维方式在现代意义的延展。在当今时代,随着虚拟实践的崛起,实践思维方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