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物质生产的决定作用原理辩护

作 者:

作者简介:
北京大学 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 赵家祥(1937—),男,天津武清人,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原文出处: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贯穿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各个时期的著作中的基本原理。这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 历史上和现实中,不断遭遇质疑乃至否定。本文指出了产生这种情况的三个主要原因, 并从对马克思、恩格斯论证的系统化,普列汉诺夫对质疑的回答给我们的启发,以及如 何正确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经济”等方面,驳斥了质疑和否定这一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各种错误观点。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4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4)02-0024-10

      一、问题的缘起

      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它像一条红线一样,贯穿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各个时期的著作中。让我们作一简要回顾。

      马克思在1844年4—8月写作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在其异化劳动理论中 ,论述了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思想。他说:“宗教、家庭、国家、法、 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 配。”[1](P121)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4年9—11月合写的《神圣家族》一书中,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时指出,不去认识“某一时期的工业和生活本身的直接生产方式”,“就不能真正地认识这个历史时期”,“历史的发源地”不是在“天上的云雾中”,而是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2](P191)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第一部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两位导师更加清晰地论述了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原理,并对这个原理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作了具体分析。他们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的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 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两位作者强调指出:“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充分注意上述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3](P79)

      马克思在1859年1月写作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他和恩格斯到此为止所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基本内容及这些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了概括,其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 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为了强调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最终决定作用,防止人们犯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马 克思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决不会”原理,即“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 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 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4](P32、33)。

      恩格斯在1876年5月至1878年7月写作的《反杜林论》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这部著作的“引论”中,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概括。他指出:“新的事实迫使人们对以往的全部历史作一番新的研究,结果发现:以往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 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5](P365)这段话告诉我们,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起 决定作用的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中说:“我在英语中如果也像在其他语言中那样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达一种关于历史过程的观点,我希望英国的体面人物不致于感到过分吃惊。这种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5](P704—705)这段话同样告诉我们,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他把马克思、恩格斯得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结论所使用的方法,概括为“两个划分”和“两个归结”。“两个划分”是指:“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即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原始的关系。”“两个 划分”说的是经济领域决定社会的其他领域,生产关系决定其他各种社会关系。“两个 归结”是指:“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并认 为这样就“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6](P6、8)即认为社 会发展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两个归结”说的是各种社会关系都是 被生产关系决定的,生产关系又是被生产力决定的,把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 力量,就从根本上说明了社会发展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通过以上的简要回顾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思想,是明确的,一贯的,坚定的,毫不动摇的,而且在他们自己的著作中,对这一重要思想作了必要的论证。然而在历史上和现实中,这一思想却不断遭遇质疑乃至否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想主要有三个原 因:第一,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对这一思想有必要的论证,但这些论证是分别在不同的 论著中作出的,显得有些零乱,不够系统,而且发挥不够充分,后人也没有把他们的思 想系统化并加以充分发挥,这些都妨碍了人们对他们这一重要思想的理解和掌握。第二 ,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虽然有些思想家,如普列汉诺夫,曾经对某些人对这个重 要思想的质疑提出有力的反驳,但这种反驳没有引起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足够重视, 他们提出的有启发性的宝贵思想没有得到弘扬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与发挥。第三,20世 纪中期以后,在世界范围内新的科技革命蓬勃兴起,方兴未艾,科学技术成了第一生产 力,知识经济在发达国家已经形成,在我国也初露端倪,知识智力因素在社会生活和社 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是否仍然起决 定作用的问题,确实需要作出新的有说服力的论证。由于马克思主义者在这方面的研究 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使得有些人怀疑这一原理的现实有效性,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下 面就从这三个方面为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 力量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作辩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