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唯物史观的实践精神

作 者:

作者简介: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原文出处:
马克思主义研究

内容提要:

唯物史观的实践精神就是立足于社会实践来考察和思考社会问题,从实践的观点来说 明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并以之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实践精神体现在唯物史 观的形成与发展中;体现在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与基本原理中;体现在唯物史观的社会 功能中。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4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是认识和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主要理论工具。实践精神是唯物史观的内在特质。它是唯物史观的科学精神的基本方面,是唯物史观之所以能够不断与时俱进的内在依据。目前国内哲学界对于实践精神的研究尚缺乏深度,有的学者把实践精神当作自明和简单的概念,甚至仅仅把它当作一个口号。纵观唯物史观的形成与发展,考察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与基本原理,以及唯物史观的社会功能,我们不难发现,唯物史观的实践精神就是立足于社会实践来考察和思考社会问题,从实践的观点来说明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并以之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马克思认为,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的时代的现实接触并相互作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1页。)在唯物史观看来,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的深层基础,人的本质是由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下的实践活动所决定的,人与环境的改变统一于革命的实践。唯物史观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实践精神的体现。具 体来说,实践精神体现在唯物史观的形成与发展中,体现在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与基本 原理中,体现在唯物史观的社会功能中。

      一、实践精神体现在唯物史观的形成与发展中

      唯物史观的形成是依托于实践的。这既体现在唯物史观产生的历史条件,也体现在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马克思指出:“哲学家的成长并不像雨后的春笋,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最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0—121页。)唯物史观产生的深层基础是工业革命的实践, 工业实践为唯物史观的产生提供了物质的和经济的前提,从而使唯物史观的创立成为可 能,但是,这种可能性要变为现实性还必须借助投身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的有教养的 知识分子。恩格斯认为,唯物史观的创立主要是马克思的功劳。在这个意义上,唯物史 观的创立过程主要是与马克思本人的实践活动紧密相关的。同时,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 ,也是马克思改造旧的实践观,确立科学的实践观的过程。

      在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之中,马克思的实践活动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始终关注现实,不断研究现实的问题,试图解决现实的问题,实现现实世界的合理化。马克思认为,理论必须为解决现实的问题服务,哲学必须与现实世界相互作用。因此,马克思始终坚持从现实世界出发反思自身的理论,不断吸取当时先进的理论,阐发自身的独特思想,并且以之作为自己的批判武器分析和解决当时的现实问题。在马克思之前,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也曾涉及到劳动或者实践的概念,特别是黑格尔提出了丰富的劳动思想,而且中国传统哲学也有深刻的知行观。但是,以往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都不理解实践的意义和作用,不懂得从实践(特别是物质生产实践)出发来观察 和思考问题,因而无法获得对于社会和历史以及人的真正的认识,更谈不上对于现实的 能动改造。马克思从自身的实践活动出发,批判继承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和黑格尔 的唯心主义,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在根本上超越了以往的唯心主义和一切旧唯物 主义。

      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开始了对自己的纯粹理性批判的清算,走向了理论批判和物质批判相结合的道路,实现了实践精神的初步转向。马克思最初把哲学的实践等同于理论批判,但是,《莱茵报》时期的社会活动经历直接导致了马克思对哲学的实践即理论批判的思维方式的反思。马克思认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由物质的力量来摧毁。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实践精神的创立提供了过渡的作用。但是,费尔巴哈把人的实践活动看作犹太人的卑污的牟利活动,因而也就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和历史观,其根本原因在于他脱离思想战场和工业文明的实践。马克思指出,“哲学,尤其是德国的哲学,喜欢幽禁孤寂、闭关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0页。)哲学必须“走出阿门塞斯的阴影王国,转而面向那存在于理论精神之外的世俗的现实”。(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58页。)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力图从当时的经济事实出发进行实证的研究,通过考察得出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的观点。这是马克思开始从主体实践特别是劳动的角度来反思世界历史的产生和演变所取得的伟大论断。唯物史观开始找到自己的逻辑起点。科学的实践精神也开始找到自己的世界历史依据,它不是从外部赋予的,而是内在的要求。这种要求的合法性在于:既然世界历史是由人的劳动创造的,那么就必须从人和人的劳动的视角出发来考察和分析世界历史,也必须通过人和人的劳动来改造世界历史。因此,实践精神就不仅仅指理论批判和物质批判相结合的价值认知,而且是认识和改造世界历史的科学的事实认知。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认为,历史的发源地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而不在天上的云雾中。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在这里,世界历史不外是人 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的论断趋向抽象的具体。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的雏形开始形 成。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正式采用实践的概念, 从实践出发考察和分析人、社会和社会历史,以实践来衡量认识的真理性,用革命的实 践来实现人与环境的改变。这标志着科学的实践观的确立。同时,新的哲学——唯物史 观也正式形成,其核心的使命是改造世界,实现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即实现每个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