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06(2004)01-0001-06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人们的生产活动和一切社 会活动最终都是由人的需要产生的,需要的满足即获得一定的利益是人的一切社会历史 活动,首先是生产活动的目的。人们通过生产活动一方面不断地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保 证人的生命活动的持续存在;另一方面,又使人不断地产生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经 过人的劳动创造活动,再使这些需要转化为利益。这时的需要与利益,已经是更加丰富 和发展的需要与利益。这是一个连续不断、循环往复的持续发展过程,以此显示人的生 命活动的价值,并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因。 人们有多方面的需要,决定人们有多方面的利益。根据利益主体、内容、实现过程、 实现范围等,可以把利益划分为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当前利益 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等等。如何对待各种利益关系,这是同人的世界观、 人生观联系在一起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也就有什么样的利益观、价值观。 利益观是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指导下,看待处理利益问题的价值取向、功利态度, 以及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准则、标准和观念。 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利益观五花八门,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唯利主义 利益观、非利主义利益观和功利主义利益观。 唯利主义利益观只言利、不言义,只讲个人、不讲集体。唯利实质是只唯私利,不唯 公利。唯利主义走向极端,就会成为惟利是图的庸人。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实用主 义都是唯利主义的表现;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更是唯利主义的极端表现。 非利主义利益观只重精神、重思想、重道德,而完全否认利益的作用,否认人对利益 的追求和满足。这是一种与社会历史客观事实相违背的唯心主义的利益主张。 功利主义利益观最早是18世纪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来的。资产阶级功利主义认为,个 人利益是人类行为的基础,要求公众利益服从于个人利益,只有这样才符合人性的要求 。这种理论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反封建要求,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由于历史 和阶级的局限,资产阶级思想家们的利益观最终仍然陷入唯心史观的泥坑。 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并不一般地反对功利主义,但是坚决反对封建阶级、资产阶级、 小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毛泽东指出:“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我们是 以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 [1](P864)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P373)江泽民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 利益观,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的归宿。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的先进产生力和先进文化,其现实出发点和 历史归宿点,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社会主义不是不讲利益,而 不不讲绝对个人主义的利益或片面的社会利益,强调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有机统一。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如何对待利益问题,人们大体上有三种态度: 第一种,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经得起考验,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 人民的利益可以牺牲个人的利益,甚至牺牲个人的生命,如孔繁森等先进人物;第二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本上经得起考验,能够遵守党纪国法,为人民服务,在一般情 况下,能够较好地处理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关系;第三种,在市场经济的考验面前打 了败仗,堕落成为人民的罪人。在我们的党员队伍中,有个别党员、甚至党的高级干部 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置于脑后,背离党的宗旨,违背党性原则,思想空虚、精神萎靡、意 志衰退、不思进取,抵御不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诱惑,导致腐败现 象滋生蔓延。有的党员干部跑官要官、追名逐利;有的党员干部弄虚作假、欺上瞒下; 有的党员干部花天酒地、纸醉金迷;有的党员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等。产生这 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但从根本上讲,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 益观的问题没有解决好。第三种表现虽然不是主流,但如果不引起足够的重视,任其蔓 延,就会把我们的党风、社会风气搞坏,把我们的事业搞垮。第二种表现虽然主流是好 的,但他们中间有些人也会受到错误利益观的误导,时常产生一些错误的言行。因此, 必须从思想教育入手,纠正在利益问题上的各种错误认识,树立正确的利益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呢? 第一,坚持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具有不同需要和利益以至具有不同意志的人,都在依照自己不同的目的、不同的计划 进行活动,于是,在社会历史中就出现各种互相矛盾、互相冲突的力量和这些力量造成 的事件。然而,不管这些力量和事件是如何地互相矛盾、互相冲突,它们都是受历史的 规律性,特别是受经济的必然性支配和制约的。所以,它们总是融合在历史发展的总的 合力里面,总是融合在历史的总趋势里面。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历史是这样创造的 :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 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 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3](第4卷,P 697)这个总的合力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支配,而是服从总的客观历史发展的规律。在现 实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作为反映主体需要和利益的“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 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3](第4卷,P243)。这是因为,社会的发展总是符合人 民群众总的价值追求和目标,任何个人的价值目标如果背离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总的价值 目标,那就必然为历史发展所否定,这就是个人行动目的能否实现的最终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