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价值哲学

作 者:

作者简介:
浙江湖州师范学院教授

原文出处: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内容提要:

用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哲学观和关于实践标准的理论指导价值哲学研究,科学地解 决了价值本质和价值标准问题。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虽然也受到西方哲学的影响,但真 正解决价值本质和价值标准问题,为价值哲学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并使价值哲学富有 生命力的,却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不是其他哲学。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4 年 04 期

字号: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而价值哲学形成为独立的哲学学科是在19世纪 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比价值哲学早半个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时, 价值哲学还未形成为独立的哲学学科,价值范畴还是经济学范畴,而不是哲学范畴。所 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时,其体系中没有哲学价值范畴。这种情况直到20世纪60年 代初才开始有所改变。这就是说,在价值哲学形成为独立的哲学学科60年之后,才开始 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关注。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末,价值哲学 一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之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探讨哲学价值问题比西方价值哲学 晚半个世纪。

      二

      西方价值哲学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以来已有100年的历史,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 20世纪20年代中期,西方价值哲学已形成了两种倾向的观点:一种是主观价值论。持主 观价值论的学者,有的认为价值的本质在于满足主体需要,如新康德主义弗赖堡学派价 值哲学的奠基人文德尔班;有的认为价值决定于情感,一个使我们喜欢、使我们产生愉 快感情的对象就有价值,如文德尔班和奥地利价值学派的迈农;有的认为价值决定于欲 望,如奥地利价值学派的艾伦菲尔斯;有的认为价值是兴趣的对象,如美国新实在论者 培里。这些观点,有人称之为心理主义,即以人们的心理体验、心理感受、心理倾向为 中心去理解价值的本质。它们分别产生于19世纪末(如迈农和艾伦菲尔斯的观点)20世纪 初(如文德尔班的观点、20年代中期(如培里的观点)。

      另一种倾向是客观价值论。主要代表有英国摩尔的直觉主义价值论,认为许多事物本 身就是善或恶的,价值是客观的,但价值不可定义,只能通过直觉把握;还有现象学价 值论,如德国的舍勒,认为价值是客观的、绝对的,是独立于价值对象和评价主体之外 的一种先验性质,也只能通过直觉来把握。在西方价值哲学中,主观价值论居于主导地 位,客观价值论的影响相对较小。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西方价值哲学又产生了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价值论,但在很长时 间里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影响更小。

      主观价值论者看到价值与价值主体有关,有其合理之处;但他们认为价值是评价的结 果,把价值混同于评价,是错误的。客观价值论者认为价值在评价之前已存在,价值是 不依赖于评价而存在的,是评价的对象,把价值与评价区别开来。从这一点上说,客观 价值论也有其合理之处;但是他们认为价值与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没有任何关系,或事 物自身就是善或恶的,则是片面的或机械的观点。所以从总体上说,主观价值论和客观 价值论都是片面的,都不能科学地揭示价值的本质。但由于主观价值论更符合人们的自 发心态,所以获得更多的信从者,成为西方价值哲学的主导倾向。

      阿根廷学者方迪启在他20世纪60年代初出版的《价值是什么——价值学导论》一书中 ,批评了西方的主观价值论和客观价值论的片面性,提出价值具有完形性质,它综合了 主观与客观的优点,并且只在具体的人类情境中才存在并具有意义。他的情境价值论本 身并未阐明价值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但他认为价值既与主体有关,又与客体有关,同时 还与情境有关。这些看法是有意义的。他的研究的最大意义在于指出了西方价值哲学中 主观价值论和客观价值论都是片面的,不能科学地解释各种价值现象。他的研究有力地 说明了当今西方价值哲学的主观价值论和客观价值论两派理论的局限性,并启示人们只 有努力克服这些局限,才能建立科学的价值理论。

      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价值哲学在其基本理论上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但 纵观近70多年居于主导地位的西方价值哲学的基本理论,特别是关于价值本质的理论, 虽有小的改进和变化,却无实质性的突破,基本上停留在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的 水平。这种状态也严重地制约和限制了西方价值哲学在西方哲坛的影响。

      造成西方价值哲学长期停滞的根本原因是崇拜自发性,囿于表面现象,未能深入把握 价值的本质。西方价值哲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主观价值论的观点,无论情感说、兴趣说 ,还是需要说、欲望说,都反映了主体的自发心态,是人们的自发倾向。即人们自发地 都是从是否满足主体需要、是否使自己产生快乐的感情、是否符合自己的欲望、是否符 合自己兴趣来判断是否有价值。所以当代西方价值哲学的主要局限是崇拜自发性。由于 崇拜自发性,必然忽视逻辑一贯性,使西方价值哲学理论不能自圆其说,因而失去了其 学术生命力。早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西方已有学者对当时价值哲学的一些流行观点提 出质疑。美国哲学家杜威在1929年出版的《确定性的寻求》中就对以满足需要界定价值 的观点提出质疑。他认为,“在被享受的东西与值得享受的东西之间存在着区别”(注 :转引自江畅:《现代西方价值理论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46页。) ,或“满足的”和“可满足的”是不同的。(注:[美]杜威:《确定性的寻求》,引自 《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703、711页。)他说:“享受 这些事物,认为是善,并不保证这些事物只会带来善的后果。”(注:[美]杜威:《确 定性的寻求》,引自《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703、711 页。)这就是说满足需要并非都带来善的后果,即并非都有价值,只有所享受的那些事 物带来善的后果,才有价值。方迪启也曾批评培里的兴趣价值论,他说:“如果我们从 字面解释培里的定义,亦即当任何东西成为无论何种兴趣的对象时就具有价值,那么我 们便不可能有虚伪的或邪恶的兴趣。事实上,这一类兴趣确实存在。”(注:[阿根廷] 方迪启:《价值是什么——价值学导论》,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年版第41页。) 可见,需要说和培里的兴趣价值论都存在着内在逻辑矛盾。同理,情感说、欲望说也是 如此。这些观点追求满足需要、欲望,追求符合兴趣和感官的愉悦,崇尚工具理性而忽 视价值理性。但由于这些观点符合人们的自发心态,因而广有市场,在西方价值哲学中 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人们的思路,使人们不能科学地把握价值的本 质。西方价值哲学中的客观价值论不能解释价值因人而异的现象,陷于机械论,也同样 未能把握价值的本质。西方价值哲学的这种局限,也影响到整个世界价值哲学的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