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哲学:从对话走向创新

——“道”与“逻各斯”:中西哲学对话的可能性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潮流,呼唤人类创造和运用新的哲学思维,为合理 解决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众多全球性问题提供智慧。跨文化的哲学对话和交流是这一思 想背景的内在逻辑要求,并已凸显为国际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然而,在中国哲学 界内部,由于传统的哲学研究方式以及教学体制和学术评估体制的弊端,马克思主义哲 学、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长期处于相互隔膜的状态,很难整合各自的思想资源来回应时 代的问题,满足中国发展的实践需要,更遑论肩负起改变世界、指导生活的使命。为了 改变这种状况,实现当代中国哲学的理论创新和思想提升,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广西 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于2003年9月25—29 日在广西桂林联合举办了“全球化语境中的文明冲突与哲学对话:中哲、西哲、马哲专 家论坛”。会后,我们组织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赵剑英编审、复旦大学哲学系陈学明教 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韩东晖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彭永捷副教授、华中科技 大学哲学系张廷国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白奚研究员等六位与会代表撰 写了下面这组文章,希望藉此推动跨学科的哲学对话和思想交流,形成哲学研究的视域 融合,催生一种富有时代品格和民族气派的当代中国新哲学。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4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概念,由“道”开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天道之学、地道 之学、人道之学和王道之学;“逻各斯”则是西方哲学的核心概念,由“逻各斯”发展 出了具有西方特色的修辞学、逻辑学、自然科学和理性主义的知识论。通过对作为中西 哲学之源的“道”和“逻各斯”这两个概念回溯和分析,我们不仅可以发现中西哲学的 根本差异,而且可以找到中西哲学对话的一种可能性。

      一、老子的“道”和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

      “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甚至可以说老子的整个哲学体系都是由“道”而 展开的。在《老子》书中,对于“道”,老子虽然没有明确的界说(注:据统计,在通 行本《老子》书中,“道”字一共出现了73次,而且这73个“道”字的意义内涵是不尽 相同的。),但还是有某种规定的,这就是他所说的“道之为物”(二十一章)(注:本文 所引《老子》,均据王弼《老子道德经注》,载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 0年)。)。但是这里的“物”,并不是“万物”中之一“物”,而是“万物”之所以能 成为“万物”的“本根之物”。正是从这样一个基本规定出发,老子才得出了如下的命 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

      对“道”的特征老子也有所描述:第一,“道大”。他说:对于“道”,“吾不知其 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二十五章)。与此相关,老子还说过“道久”。“道 大”是指“道”在空间上的无限性,“道久”是指“道”在时间上的无限性。第二,“ 道”先天地生。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 以为天下母”(二十五章)。第三,“道”无形无象。“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 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十四章)。第四,“道”不 可被感知。“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十四章)。第五, “道”不可“道”。用他的话说:“道可道,非常道”(一章),“常道”是不可言说, 凡是可言说的,都不是“常道”或“大道”,而他自己的“五千言”,也不过是“勉强 而言之”。

      差不多与老子同时,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在其著作残篇第一条提出了“逻各斯”的概 念,而这一条残篇,据亚里士多德说恰恰是赫拉克利特著作的开头。

      “逻各斯虽然象我所说的那样存在,但人们在听到它以前,或是第一次听到它的时候 ,却总是不能理解它。万物都是按照这个逻各斯产生的,虽然我已经根据事物的本性将 它们加以区别,解释了它们是如何发生的,而且人们也经常遇到象我所说明的那些话语 和事实,但是他们却象从来没有遇到过它[逻各斯]一样。至于另外一些人对他们醒来以 后做了些什么也不知道,就象是对他们梦中所做的事已经忘记了一样。”(注:转引自 汪子嵩、范明生等《希腊哲学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55页。)

      在著作的一开始就提出一个新的哲学范畴“逻各斯”,足见它在赫拉克利特哲学思想 中所占的地位。那么,“逻各斯”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呢?

      对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最为系统的研究当属格思里(Guthrie)的《希腊哲学史》。 在这部著作中,格思里从古代希腊人的著作残篇中共归纳出逻各斯的十种含义:(1)任 何讲的东西和写的东西,包括虚构的故事和真实的历史;(2)所提到的和价值有关的东 西,如评价、名誉等;(3)与感觉相对立的思想或推理;(4)从所讲或所写的发展为原因 、理性或论证;(5)事物真相;(6)尺度,即完全的或正当的尺寸;(7)对应关系、比例 ;(8)一般的原则或规律;(9)理性的力量;(10)定义或公式。此外,格思里还认为,“ 逻各斯”在希腊语中是一个最常用的词,严格说来,在英语中不可能找到一个对应的同 一词来翻译它(注:转引自汪子嵩、范明生等《希腊哲学史》第一卷第456—457页。)。

      按照格思里的这一说法,我们认为在汉语中也很难找到具有这诸多含义的同义词,如 果勉强要找一个,那么在大多数学者看来,也只能译为老子的“道”。因为老子的“道 ”也包含有“逻各斯”的一些含义,例如,在老子那里,“道”既有规律、比例、道路 、方式的意思,也有说话、陈述的意思,甚至也有理性的意思(如作为“道理”的“道 ”)。

      二、“道”与“逻各斯”的哲学意义

      老子生活于公元前6世纪,正值春秋后期,赫拉克利特生活于公元前6世纪和公元前5世 纪之交,堪称同一个时代的思想家。他们差不多同时最早提出人类思想史上最高的哲学 范畴“道”与“逻各斯”,这决不仅仅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而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哲 学事件,其重要意义在于:它们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标志着“爱智慧”的开始 。

      具体地说,“道”与“逻各斯”的哲学意义主要表现为“杀神”,在老子那里表现为 “以‘道’杀神”,在赫拉克利特那里则表现为“以‘逻各斯’杀神”。老子明确说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 之先”(四章)。“道”像一个虚无、没有形体的东西,但却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天 帝”的始祖。他还说过:“以道莅临天下,其鬼不神”(六十章)。其意是指,用“道” 来治理天下,那就连鬼神也不灵了。可见,老子在这里尽管没有直接否定“天帝”、“ 鬼神”的存在,但他的确用“道”的概念否定了“天帝”、“鬼神”的绝对权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