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哲学:从对话走向创新

——中哲、西哲、马哲互动与建立中国新哲学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潮流,呼唤人类创造和运用新的哲学思维,为合理 解决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众多全球性问题提供智慧。跨文化的哲学对话和交流是这一思 想背景的内在逻辑要求,并已凸显为国际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然而,在中国哲学 界内部,由于传统的哲学研究方式以及教学体制和学术评估体制的弊端,马克思主义哲 学、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长期处于相互隔膜的状态,很难整合各自的思想资源来回应时 代的问题,满足中国发展的实践需要,更遑论肩负起改变世界、指导生活的使命。为了 改变这种状况,实现当代中国哲学的理论创新和思想提升,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广西 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于2003年9月25—29 日在广西桂林联合举办了“全球化语境中的文明冲突与哲学对话:中哲、西哲、马哲专 家论坛”。会后,我们组织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赵剑英编审、复旦大学哲学系陈学明教 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韩东晖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彭永捷副教授、华中科技 大学哲学系张廷国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白奚研究员等六位与会代表撰 写了下面这组文章,希望藉此推动跨学科的哲学对话和思想交流,形成哲学研究的视域 融合,催生一种富有时代品格和民族气派的当代中国新哲学。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4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迅猛发展的全球化浪潮,给中国哲学界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它要求中国哲学界加快 资源整合和学科调整的步伐,加速培育哲学创新能力和建立中国新哲学,以有效应对全 球化带来的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全球化语境下的哲学创新,引发了一个需要哲学界去 严肃思考和认真回应的重大课题:面对由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三 大哲学体系构成的当前中国独具特色的哲学生态,我们应当如何妥善处理三大哲学体系 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三大哲学体系的综合创新,来建设中国当代新哲学?哲学界又当 如何超越三大学科界限,拆除学科壁垒,共享哲学资源,展开各学术共同体之间的交流 与对话,通过三大学术群体的良性互动以推动中国新哲学的早日创生?本文对中、西、 马互动的目标、切入点、机制、途径和问题等略作探讨。

      (一)中、西、马互动,应以建设中国新哲学为目标。建设中国新哲学这一文化课题, 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考察中国近现代哲学史,在回应近现代哲学不变的主题——“古 今中西”之辨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从清末到当代的百余年间,建立中国新哲学, 一直是中国哲学界的不懈追求。当前中、西、马三大哲学体系并立的局面,则为近代以 来建立中国新哲学这一传统课题,给出了一种新的发问方式:哲学作为一种学术,从“ 唯意识形态论”的绝对束缚下走出来,学术与政治的关系逐渐趋向合理发展后,如何在 当下这种由中哲、西哲、马哲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哲学系统构成的哲学生态下 ,通过分属于三个二级学科(其他二级学科都可通过中、西、马的划分纳入到这三个子 系统中)的学术群体的互动,来思考、讨论甚至或有可能建立新的哲学?

      知古可以鉴今,我们不妨以理学诞生经验为借鉴。唐宋时期,中国文化呈儒、释、道 三教并立状态。儒、释、道三教的文化论争,包含着正统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外来文 化与本土文化的矛盾。理学家大多出佛入老,然后返之于“六经”,在融会创新中,以 理学的形式将儒、释、道三教熔于一炉,从而解决了儒、释、道三教之间长期的对立和 文化论争。同样,未来中国新哲学的建设,也有赖于中、西、马三种哲学的良性互动。

      (二)中、西、马互动,应以回应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中、西、马三个哲学体系,都有 自身独特的话语系统和言说方式,有自身独特的学术焦点和思考向度,因而只有面向问 题,才能找到中、西、马之间的结合点或交汇点。在面向问题时,中、西、马分别以自 身熟悉的方式给予回应,发掘本学科的学术资源,并通过交流和对话来相互丰富和相互 补充。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以相对超越的方式来回应现实世界提出的问题,而当前 哲学所面临的问题,具有高度综合性与复杂性。这些问题,既有中国自身的问题,又有 人类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既存在着“前现代”和“现代”问题,又存在着“后现代 ”问题。过去,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学科几乎成了中国当代哲学的同义词,“原理”( 哲学原理)这一带有科学主义色彩的术语,把马哲定位于哲学理论的惟一提供者。现在 ,哲学研究面临的现实问题的综合性与复杂性,需要整个哲学界来共同面对并回应中国 与世界面临的哲学课题,从而要求相应改变以往由单一群体来承担现实问题理论回应者 和提供者的角色的局面。只有中哲、西哲、马哲三个学术群体实现良性互动,才能提供 更为丰富的哲学资源,改变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片面化与极端化倾向,确保社会领域和文 化领域的健全发展。

      (三)中、西、马互动,应以良好的对话机制和有序的学术生态为基本保障。在最近的 十余年中,原来意识形态挂帅、学术生态单调化的状态已被打破,学术生态呈现多样化 特征,学者勇于著书立说,标新立异,各种学术思想纷呈并立,出现了一些使用不同话 语系统的学术群体或知识共同体。这是学术创造活力的一种反映。同时,学术生态的多 样化发展,也伴随着一系列的乱象,恰如先秦诸子争鸣的时代,各个学术共同体之间、 各个文化子系统之间,尚缺乏良好的对话机制,也缺乏良好的辩论文化,因而不同学术 共同体内的对话难以有效:对话不是面向问题的交流和探讨,而是话语系统本身的碰撞 ;论争寻求的不是解决问题的共识,而是对各自话语系统的确认。在当前的学术研究中 ,这种现象有着必然性。由于中哲、西哲、马哲三个学科各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地大量 引入西方理论资源,但在借鉴西方理论时,许多情况下不是借鉴该种学术的研究方法, 而是把依据西方经验与事实的理论本身当做方法,简单实用地套入中国的材料,轻而易 举地得出结论。这种治学的方法,也就难免导致对话语系统本身的强烈依赖性,因而学 术的交锋必然演变为话语系统的碰撞。在承认学术与思想多样化事实的前提下,学术生 态的有序化与学术对话的规则化必将成为合理与必要的追求,并成为中哲、西哲、马哲 良性与有效互动的基本保障。

      (四)中、西、马互动,应以反思学科使命为前提。汉语哲学界面临的文化困境,要求 各个哲学子系统重新思考学术研究的使命。在纯粹学术研究或文本研究方面,汉语哲学 界在中哲、西哲、马哲三个方面都存在着中西对话问题上的文化困境,这个困境的根源 在于中国学术界与西方学术界在世界文化中地位与影响的根本差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