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哲学:从对话走向创新

——从西方哲学研究看中哲、西哲、马哲的学术范式对话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潮流,呼唤人类创造和运用新的哲学思维,为合理 解决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众多全球性问题提供智慧。跨文化的哲学对话和交流是这一思 想背景的内在逻辑要求,并已凸显为国际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然而,在中国哲学 界内部,由于传统的哲学研究方式以及教学体制和学术评估体制的弊端,马克思主义哲 学、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长期处于相互隔膜的状态,很难整合各自的思想资源来回应时 代的问题,满足中国发展的实践需要,更遑论肩负起改变世界、指导生活的使命。为了 改变这种状况,实现当代中国哲学的理论创新和思想提升,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广西 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于2003年9月25—29 日在广西桂林联合举办了“全球化语境中的文明冲突与哲学对话:中哲、西哲、马哲专 家论坛”。会后,我们组织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赵剑英编审、复旦大学哲学系陈学明教 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韩东晖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彭永捷副教授、华中科技 大学哲学系张廷国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白奚研究员等六位与会代表撰 写了下面这组文章,希望藉此推动跨学科的哲学对话和思想交流,形成哲学研究的视域 融合,催生一种富有时代品格和民族气派的当代中国新哲学。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4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世纪中国大陆的哲学学科作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专业学术领域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 演变过程。在21世纪初,反观这一进程,从学科取向上看,大致形成了三个主要的相对 独立的学术范式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和与时俱进的开拓;中国传统哲学研究与 创新;西方哲学的译介与研究。这三大学术范式群早已处在互动和对话当中了,前辈学 者所展开的对话业已给予我们一个在先的视域,也使我们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加有效地反 思。当前,国内学人面对古往今来如此众多的思想资源和观念冲突而能保持相当开阔而 宽容的心态,展开平等而建设性的思想对话,实为中国哲学研究走向成熟并取得创造性 思想成果的契机。本文试图从西方哲学的视角出发,就三者在学术范式层面上的对话做 初步的反思。

      一、从西方哲学研究看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

      开放性是学术研究的基本态度之一。在当前各种思想资源共生、冲撞,各种价值观交 融、并立的社会境遇中,学术范式的独立性与开放性应当并重。从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主 要倾向来看,学术心态上的开放和宽容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哲学观已经从对单数的 哲学的强调走向对复数的哲学的关注。这不仅发生在西方哲学对异域文化的态度上,而 且在门派林立、风格殊异的西方哲学内部也出现了相互尊重、融合互补的倾向。从哲学 本身而言,则表现为对独断论的怀疑:哲学是不是探索真理、获得知识的领域?如果是 ,是否要预设作为哲学旨归的惟一的绝对真理和永恒知识的存在?是否要预设具有普遍 意义的方法?如果不是,那么哲学探索的道路究竟应指向何方?一个可能的回答也许是: 哲学观本身与哲学经典的诠释历程、哲学史的探究过程、哲学问题的反复构造过程一起 构成了一个诠释学意义上的循环,我们无法在这样一个不断拓展和加深的循环之外获得 对哲学本身更为充分的理解。当代西方哲学倾向于认为,哲学不应被视为一种以自然科 学为模式的认知性、知识性的学科领域,它的目标不是去发现新的真理或积累知识,它 的内容也不是一系列表达哲学知识的哲学命题;毋宁说哲学就是一种理智活动:可以是 意义的澄清、语言的批判,也可以是实践的教化、社会的批判。

      这样一种变化使哲学活动在主题和方法上都多样化了。由于这种哲学观同时表现为对 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的扬弃,对意见与真理的二元对立的消解,所以在它看来,当代哲 学与哲学史一样,更多地展现为各种思想方式的对话过程,分歧、冲突、差异与交融、 继承、创新总是相伴而生、相互推进的。特别是当我们深入到不同的文化内部,探索不 同的思想流派,捧读各位思想大师的著作的时候,我们能够发现的往往不是百虑一致、 殊途同归的最终解决。“哲学是什么”的问题,只有在某个哲学流派或某种哲学传统中 才能得到比较一致的界定,而不同的界定和理解才是人类理智不断拓展和创造的主要动 力。我们不如保持“哲学”一词在古希腊语中朴素的词源学意义——爱智慧;或者更准 确地说,对智慧的理智探求。爱智慧的道路不止一条,每一条道路都旨在扩大并加深我 们对自身和所处境遇的理解。这样一种哲学观体现了理性的宽容和谦恭精神,既不同于 独断论的自以为是,也不同于当代怀疑论(如后现代主义)的玩世不恭。它也许不是惟一 可取的哲学观,但在目前迅速扩展的全球化进程和不同文化的冲突与交融过程中,是有 理由吸收和借鉴的。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方面负载着意识形态的合法化功能,另一方面作为专业 的学术研究领域,尤其应着力于对中国在现代化、全球化进程中诸问题的反思。就后者 而言,其主要历史使命是发扬作为时代精神之精华的理论责任感,以回应我们这个时代 遭遇的各种严峻问题。

      在笔者看来,西方哲学研究应当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两个方面的可借鉴 资源。首先是理论视角的拓展和学术方法的借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最突出地体现在作为实践哲学的理论视野当中。以实践哲学体系取代以物质概念为核 心的哲学体系并不意味着放弃唯物主义的立足点,而是为了从传统西方哲学、特别是朴 素唯物主义和黑格尔哲学的窠臼中更有效地超拔出来,更能够深入到对时代进程的把握 当中。20世纪西方哲学对传统西方哲学在主题和方法上都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既揭示了 传统哲学中的明显缺陷,也提供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哲学方法,对于我们更合理地建构马 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些方法中,语言和逻辑分析是20世纪西方哲学 最重要的进展之一,它体现出的对理论语言深刻的自觉,对理性批判深入的继承以及对 语言的清晰性原则的执著追求,对语境化方法的着力强调,都为促进人类的心智健康、 清除语言迷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语言分析虽然不是惟一的根本的哲学方法,可是未经 其洗礼的理论语言有时免不了重蹈覆辙。现象学—诠释学进路是另一个最为重要的贡献 ,它展现出对人类意识和语言的源始境遇的把握能力,对人类理解和实践智慧的存在论 升华,让哲学的理智之眼窥测到崭新的地平线。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然应当站在哲学思维 的制高点上,也就应当吸收和消化这些富有成效的方法。

      其次,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着重在如下三个向度内展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 本的考证与释读;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主题和理论方法的吸收;对当代社会特别是中 国社会重大问题的探索。而西方哲学研究可以为这三个向度提供必要的借鉴,但与此同 时,也需要避免无节制地使用其概念和论题。例如,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研究领 域,不但与马克思主义本身,而且西方哲学本身的多重主题、与其所赖以滋生的本土境 遇有着更强的依赖性,我们似乎更需要厘清其学术理路和问题场域。一方面,思想主题 和核心概念的引入需要在西方哲学的内在理路和西方社会的具体情境中加以清理,不能 当作普适的学术资源随意引用和引申;另一方面,在借鉴其主题和思路的同时,更应当 结合我们时代的具体境遇和具体实践中的经验,形成既具有本土特色的概念谱系和问题 场域,又不失较高的理论探索水平,更富有创新力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