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哲学界在学术探讨方面取得了许多新进展,在笔者看来,其中的热点问题主 要有以下八个方面。
一、实践唯物主义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实践唯物主义问题一直是哲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广大哲学工作 者发表了大量论著与文章,主要有以下三种代表性的意见。
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物质本体论。这种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体论只能是物质本体论,物质本体论 居于核心地位。他们认为,实践唯物主义基本上是等同于历史观的,如果以历史观来包 括世界观,并进而取消世界观,那就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化趋势背道而驰的。
二是实践唯物主义与实践本体论。首先应当说明,虽然主张实践本体论者都赞成实践 唯物主义,但是赞同实践唯物主义者却并不一定都主张实践本体论。虽然都强调实践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在具体表述上却有所不同。主张实践唯物主义的 论者认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实践唯物主义。主张实践本体论的论者则进一步认为,存在只是实 践的存在,本体只是实践的本体,人类是通过实践存在来理解和把握世界的。实践本体 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人类对本体问题认识的新的历史阶段。
三是实践哲学与无本体论。这种意见认为本体论在今天已是一个过时的哲学问题,马 克思主义哲学应当抛弃旧有的本体论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用一种本体论代替另一 种本体论,而是从根本上克服了旧哲学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本体论哲学的终结 。实践超越了唯物与唯心的两极对立,也超越了旧哲学的本体论。
以上三种见解可谓三足鼎立,反映了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与建构的基 本格局。笔者以为,上述分歧归根结底是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实践 唯物主义的关系,如何把握本体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哲 学既是辩证的、历史的,也是实践的,但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提法更有利于突出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与社会功能。
二、主体性
关于主体性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主体与客体,主体性与客体性,主体性原则与客体 性原则,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等方面展开的,现就主体性与客体性的问题进行简要的探 讨。
主体性是主体的本质规定,它主要表现为:(1)自主性。自主性是自由自觉的前提,人 类总是从人的尺度来把握世界的,离开了自主性,主体性就无从谈起。(2)创造性。创 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体现,主体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创造者,总是要冲破既定客体的限 定,创造新的客体,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3)预见性。预见本质上是面向未来的前瞻 性思维,是在激烈的生存竞争和复杂的社会实践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要求。
客体性则主要表现为:(1)对象性。客体是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对象,客体作为 对象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优先存在的。(2)外在性。每一代人都生活在一个特定 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这种“外在”环境既是上一代人活动的结果,又是下一代人活 动的基础。(3)制约性。马克思说,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人是在一定物质 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这种一定物质的不受他 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是主体实践活动及其结果的客观 基础。
三、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选择论
历史是如何发展的,是决定论,是选择论,抑或两者的统一,是哲学家思考的重大问 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决定论和历史选择论的统一,具体体现为人的能动性与受动 性的统一,在社会活动中人作为剧中人和剧作者的统一,人的活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的统一。
说到底,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选择论的关系,就是人的活动与社会规律的关系,而这里 的一个关键就是要把握社会规律的作用和特点。我们知道,规律包括自然规律和社会规 律,它们是有明显区别的。第一,两者所属的物质运动形式不同。自然规律是自然客体 之间运动的表现,社会规律是社会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表现。第二,两者与人的关系 不同。自然规律没有参与人的意志与活动。社会规律则是内在于人的社会活动的规律, 如果离开人和人的活动,就没有什么社会规律可言。第三,两者必然性的实现方式不同 。自然规律的实现表现为自然现象的自发运动,是一种外在的必然性。社会规律的实现 体现为人们由自发走向自觉,由必然走向自由的历史进程,是内在的必然性。第四,两 者必然性的表现形式不同。自然规律体现出一种盲目的单一的决定性,社会规律则十分 复杂,它是通过许多随机过程实现的,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绝不等于线性的单一的因果制 约性,这样才能使社会生活和社会管理中的调节度和应变性成为可能。
四、利益矛盾与利益分析法
利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利益矛盾是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表现, 利益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方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利益矛盾和利益分析法越来越引起理论界的关注。
应当说,毛泽东的两类矛盾理论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两类矛盾理论也 有一些缺陷,其缺陷之一,就是对物质利益这一产生人民内部矛盾的最根本的原因,缺 乏深入的分析。改革的实质是对人们利益关系的调整,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 面。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原有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呈现出利益群体多元 化,利益结构复杂化,利益差别敏感化,利益冲突公开化的局面。分析与研究这种状况 ,就不能机械地搬用两类矛盾理论的只言片语。面对利益矛盾的新格局,人民内部矛盾 理论研究的重心和视角应当来个转换,即转移到考察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尤其是 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上来。这既是现阶段社会矛盾的突出表现,也是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研究的新视角和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