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03)04-0031-09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曾经把它称之为“科学思想中的最 大成果”。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唯物史观,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放射出璀璨的光芒。新世纪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发展,是与中国人民的改革开放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密不可分的。它概括和反映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同时又指导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唯物史观在新世纪的发 展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提出的要求,根源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 进。唯物史观在新世纪的发展趋向概括起来有五个方面:一是人学研究;二是实践哲学 ;三是价值哲学;四是日常交往哲学;五是发展哲学。 一、人学研究 人学实际上就是人的哲学,马克思主义人学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人的本质、人 的存在、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研究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哲学。它 的根本问题是人与客体(包括自然、社会、人和精神客体)的关系问题,它的宗旨在于通 过实践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文化的关系,促进社会和人的全 面发展,争取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马克思主义人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 的地位,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新世纪后,人类所面临的问题更多地涉及到人类自身的问题,如人的存在、人的 发展等一系列问题,都随着时代的发展凸现出来。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人的主体的能动作用如何发挥,如何提高人的素质水平,人的 现代化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等等一系列问题,都迫切地要求人学理论给 予科学的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性、人的本质、人的存在、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 自由等一系列问题都作过非常精彩的论述,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人的哲学提供了方法论的 指导。但也应该看到,马克思主义人学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 发展和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需要研究和解决新问题 ,补充新内容,从而带动和推动唯物史观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 二、实践哲学研究 “实践哲学”的提出,在学术界也是存有争议的。康德曾经提出,可以把哲学分为“ 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其中,理论哲学指本体论和认识论,实践哲学指伦理学或 道德哲学。康德在他所处的时代,还没有科学地提出“实践”这个范畴,因而对实践哲 学的理解也是狭隘的。在他看来,人的日常行为和交往就是社会实践。马克思不仅科学 地提出了“实践”这个概念,而且高度评价了“实践”在哲学中的地位和意义。马克思 曾经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开宗明义地批评旧唯物主义“对对象、现实、感性, 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 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由此可见,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哲学 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 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哲学。这种实践哲学区别于康德所讲的关于人的日常行为和交往的“ 实践哲学”,是一种广义的实践哲学。 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把实践看作是认识论的范畴,而在历史唯物主义 部分则很少涉及“实践”范畴。实际上,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对象是社会历史及其发展 规律,而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历史就是由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所 组成的。不从历史主体方面、不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方面去理解社会历史,就不可能 真正认识社会历史的本质,就会不可避免地陷入机械唯物主义的泥潭。唯物史观从本质 上讲是实践哲学,其基本内涵是从主体的创造活动出发来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它所体 现的精神实质正是工业文明时代的文化精神。实践哲学所蕴含的工业文明的主体精神无 疑对当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因此,必须从主体的视角来理解我国 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把握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意义和发展趋向 ,使唯物史观真正发挥其指导现代化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作用。 三、价值哲学研究 价值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起来的哲学学科,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00多 年来,各国学者对价值哲学作了多方面的探讨,价值哲学理论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各 国学者对价值的本体论、价值活动论特别是评价论、价值观念论、价值与文化、中西价 值哲学发展史及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与价值观问题作了广泛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价值问题是当代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之一,它受到各国哲学家 的关注。在当代唯物史观的研究中,价值问题成为热点问题。围绕价值哲学领域的重大 问题,研讨价值哲学与全球化、科学技术、教育、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企 业管理等的关系,揭示价值哲学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实践意义,已经成为唯物史观发展 的一个生长点。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讲到历史唯物主义部分,是从生产劳动出发,向社 会外在地展开,揭示出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及其发展的总体趋势。然而,人为什么要进 行生产劳动,即劳动的必然性是什么,这些问题并没有充分展开,实际上是忽视了价值 论。在对历史观的阐释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阐释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而且 也对历史观中的价值观内容作了精辟的论述。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 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 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 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从这段论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马克思是十分注重人的需要在 社会历史活动中的作用,这实质上就是一个价值问题。如果脱离开价值问题的研究,就 很难使社会历史的存在与人的存在、社会运动的“自然历史过程”与人的价值选择和创 造过程真正融合为一体。事实上,从有生命的个人存在与生活需要出发,而不是从思想 观念出发理解历史,是马克思历史观的重要前提和确定的基点,是马克思历史观区别于 一切旧哲学历史观的一个根本不同之点。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唯物史观中的价值研究趋向也越来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