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03)04-0031-09 唯物史观的生命力在于它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从根本上说,唯物史观在理论上的发 展以及强大生命力,取决于它对时代重大课题的理解、把握以及解决的程度和水平。显 然,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新情况,唯物史观只有紧紧抓住新世纪人类社会实践中的重 大现实问题,及时而准确地反映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变化给唯物史观带来的新课 题,并对这些新课题进行科学解答,才能实现唯物史观在新世纪的发展。由此也就决定 了发展唯物史观所具有的三层含义:第一,发展的前提是时代条件的变化。任何哲学都 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唯物史观当然也不例外。马克思曾经说过,每 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并解决这些问题,就会把理论、思想,把人 类社会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而所谓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 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可见,唯物 史观的发展,不能离开对时代的思考,它要反映“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变化。” 在诸多变化着的社会生活条件中,最主要的包括时代主题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 快、现代科技革命的日新月异、不同文化的冲撞对意识形态带来的冲击、世界社会主义 实践的曲折发展等,这些时代条件的变化既挑战着原有的唯物史观,又为唯物史观在当 代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既决定着唯物史观发展的主题确定和问题提出,也决定着唯 物史观发展的视野和视角的形成以及唯物史观发展方式的确定。第二,发展的本性是与 时俱进。发展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发展作为过程说的是事物本身的连续性, 而作为结果则是指连续过程的中断。发展就是要不断地由连续性走向非联系性,这是一 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发展无止境,对于发展的认识也永远不能停止。就唯物史观来说, 其发展的旨意在于要与时俱进,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发展就是与时俱进。发展之 所以可以视为与时俱进,是因为唯物史观反映的实践条件是不断变化着的,人们只能在 自己所处的时代的条件下去发展,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人们的认识就能达到什 么程度。这就需要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以不断变化着的实 际而不是根据书本争论和经验来发展唯物史观。第三,发展的要旨在于创新。如果说密 切关注现实生活,自觉地植根于实践,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是唯物史观发展的“ 本性”的话,那么,创新发展则是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宗旨。创新首先表现在理 论上要前进。理论上的前进,是指在以往理论基础上,突破陈规,提出一系列新观点、 新思想、新判断,使理论达到一种新境界、新水平。创新还包括实践中有突破。实践上 的突破是指在新的实践水平和基础上,成功地回答了新问题、丰富了唯物史观的新内容 、开拓了唯物史观发展的新的源头、成功回应了各种思潮的新挑战、探索了解决新问题 的新方法等。总之,创新就是敢于面对新的实际,说老祖宗没有说的新话,做老祖宗没 有做的事业。显然,没有创新,就不会有唯物史观的发展,唯物史观的发展,从根本上 说就是创新。但这是否意味着老祖宗可以丢掉呢?不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不 能丢,丢掉了就有背于唯物史观的发展意义了。马克思早在他们创立自己的学说的时候 ,就强烈反对各种借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名而行背离基本原则之实的做法,在他们看来, 这样做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严重歪曲,会扼杀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所以,马克思、恩格 斯一再反对以“刻板的正统”来对待自己的理论的做法,强调以批判的精神对待自己的 理论,不断修正自己某些“已经过时”的观点或“当时的错误看法”,这都体现了创新 在唯物史观发展中的意义。总之,唯物史观的发展,从本质上是说要以不断变化着的实 际为中心,立足于对新的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和新课题的解答而不断实现的理论创新和实 践创新。 与对唯物史观的发展分析相联系的另一重要问题是如何实现唯物史观在当代的发展?或 者说是发展唯物史观的方法问题。在我们看来,发展唯物史观,从方法论上看,有以下 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搞清楚。 第一,关于返本与开新的关系问题。发展唯物史观首先是要弄清楚何为唯物史观,也 就是说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究竟是什么?回顾唯物史观的发展历史,我们在对唯物史观 的基本精神的理解上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轻视对唯物史观的文本研究。一 方面,受苏联教科书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把唯物史观一直视为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领 域的“推广”和“应用”,这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以及基本精神是相背离的。 另一方面,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在发展中存在的关于人及其价值性的缺失,也需要从理论 上正本清源。再就是在今天被人们认为是构成唯物史观重要内容的马克思的一些主要著 作如《德意志意识形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人类学笔记》等,由于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而没有及时得到公开问世,这在客 观上影响了人们对于马克思唯物史观文本精神的理解和把握。所有这些客观历史因素, 都在不同程度上突显了在当代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返本”研究的重要性。从社会主义 的实践看,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际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出现低潮,社会 主义运动的低潮也使人们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开始出现怀疑,这正如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卡西迪所说的:“在许多方面,马克思的遗产被共产主义的失败掩盖住了。”解决人们 对唯物史观的各种错误理解,甚至悲观,也需要通过“返本”来消除。这一点,即便是 西方一些当代有影响的思想家也不否认,德里达就指出:我们“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 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可见,所谓“返 本”,就是要超越对于唯物史观的各种误解、歧解和肤浅的解释,返回到马克思主义经 典著作中去,去重新学习、理解、解读马克思,并以此去体味、发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真义。但是,这种“返本”的研究绝对不是简单回归到马克思的原典,更与倡导“本本 主义”有着天壤之别。“返本”的价值趋向和旨归在于开新。“开新”涉及的是马克思 唯物史观在现时代的适用范界问题。既然马克思的新世纪观的立足点在于非哲学的感性 现实,那么感性现实的变化,就成为唯物史观发展的前提,并且后者要随着前者的变化 而改变。显然,唯物史观的发展不能将自己置身于实践之外,唯物史观的新的生长点在 于社会实践。因此,唯物史观的开新的途径只能是要面对现实。对于中国来说,唯物史 观的发展不能不考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最大的现 实。从一定意义上说,新的实践对于唯物史观来说,是一项极富有挑战性的“开新”工 作,这也同时为唯物史观在当代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所以,“返本”与“开新”是统 一的。“开新”必要“返本”,“返本”重在“开新”,离开了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基本 精神的把握,就会使“开新”失去应有的前提;反过来,“返本”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返本”的最终目的是要从理论思维的哲学高度,回答当代中国与当代世界面临的时 代课题。离开了“开新”,“返本”就失去了任何价值,就会使唯物史观失去获得发展 的不竭动力。因此,“开新”是比“马克思文本”更深层的“马克思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