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语境中的价值哲学

作 者:
何萍 

作者简介: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研究所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哲学 系,湖北 武汉 430072 何萍(1956-),湖北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武汉 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哲学系教授。

原文出处:
现代哲学

内容提要:

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完成了他的重建形而上学工作。由此,他把政治经济学当 作一种价值哲学来研究,他的政治经济学中的每一个范畴都体现着他的价值哲学思想。 本文着重以其中的货币、价值属性和商品拜物教三个范畴分析马克思有关价值存在、价 值主体性和价值意识的原理。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4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00(2003)04-0010-07

      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明确地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作为他展开 哲学批判的一个扇面[1](序言),而且是作为他阐发价值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注:除 政治经济学外,马克思还通过自我意识的研究、法哲学的研究来阐发他的价值哲学思想 ,此方面的研究参见拙文《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与市民社会》,《武汉大学学报》2002 年第3期,《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本体论问题》,《学术月刊》2002年第9期,《马克思 的实践--价值解说》,《学术月刊》2003年第5期。)所以,如何看待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中的价值理论,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研究中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问题。事实

      上,我国的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研究一开始就关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从马克思政治 经济学的价值定义来发掘马克思价值哲学的内涵。只是随着价值哲学研究的深入,我国 学术界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价值定义的哲学意义提出了质疑,从而形成了前后对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价值定义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学术界普 遍以马克思的使用价值定义为马克思的价值哲学定义,从而把马克思的价值哲学与马克 思的政治经济学划了等号;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学术界又在对前一阶段马克思 价值定义的质疑中否定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对于研究马克思价值哲学理论的意义,力 图绕过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从实践概念中寻找马克思价值哲学研究的新起点。但是, 在马克思那里,实践的价值理念建构是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完成的。所以,我们即使追 溯到实践概念,还是绕不过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这就提出了如何重新思考马克思 的政治经济学与价值哲学的关系问题。我们认为,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从马克思政 治经济学的价值定义入手,而应该从马克思的形而上学问题入手,探讨马克思政治经济 学语境中的价值哲学问题,这正是本文的研究思路。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形而上学

      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初动机是为了解决困扰着他的市民社会问题。[2](P32)解 决市民社会问题,归根到底是探索人类历史规律的问题。但是,对于马克思来说,研究 政治经济学的意义不止于此,它的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发现人类历史规律的形而上根基, 重建形而上学。

      那么,马克思要重建什么样的形而上学呢?是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的形而上学。这种形 而上学是对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精神现象 学”的扬弃,是马克思的实践哲学。

      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真正价值,就是它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 的人本学。因为它不仅把人作为哲学的惟一的和最高的对象,而且还把人作为感性的存 在,置入感性的经验世界之中。这是对黑格尔现象学的唯心主义的颠倒。但是,费尔巴 哈并没有找到感性的经验世界的真正基础。他看到了自然存在的人,却没有抓住人的劳 动,没有把人的创造活动作为人自身发展的环节,不理解否定辩证法对于人的感性存在 的意义。所以,在费尔巴哈那里,人是没有历史的。相反,黑格尔的《现象学》却抓住 了人的劳动,并通过劳动,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 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1](P101)。这正是“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 - -辩证法,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伟大之处”[1](P101)。但是,黑格尔 只看到劳动作为精神创造活动的能动性,却没有看到劳动作为物质存在的自然性,他把 “作为权威的哲学的一定前提”,[1](P4)当作“劳动”的出发点,而这些“作为权威的 哲学的一定前提”不过是超验性的观念,是“上帝”,因而,也是“劳动”的历史限度 ,所以,否定的辩证法在黑格尔那里是不彻底的,他的现象学也是不彻底的历史主义。 费尔巴哈与黑格尔在人的自然主义与精神创造方面各持一端,都无法把人的历史性存在 贯彻到底。但是,它们却又以否定的方式表明,要把人的历史性存在贯彻到底,就必须 抓住劳动概念,把劳动的积极能动性、创造性与劳动的消极的自然主义有机结合起来。 这就是马克思重建形而上学所要做的工作,也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内容。

      马克思重建形而上学的工作虽然是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出发的,却是在政治经济 学的批判中完成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使马克思获得了重建形而上学的两个决定性重要的 哲学原则:一是历史主义原则,二是价值否定性原则。所谓历史主义原则,就是把历史 本身绝对化的原则。这一原则强调现实是一切观念的出发点,强调任何事物、人的活动 、社会关系、人的观念等等都是“不断运动的”,它们的存在也都只是“历史的、暂时 的”[3](P142)。所谓价值否定性原则,就是从劳动的否定意义探讨人的价值生存的原 则。劳动的否定在政治经济学的意义上,就是把劳动看作物、看作商品、看作是用价格 进行交易的产品。这是对劳动作为人的本质活动的否定。通过这种否定,劳动被赋予了 价值的意义,成为人的自我否定的价值存在。这就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劳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