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语境下的新、旧唯物主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渤海大学 社科部,辽宁 锦州 121000 贾丽艳(1956-),女,辽宁阜新人,渤海大学社科部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 理论研究。

原文出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内容提要: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通过批判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旧唯物主义 ,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第一次明确地把实践的观点作 为区分新、旧唯物主义的分界限,指出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缺点在于它不理解实践活动的 伟大意义。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正确解决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强调 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 标准,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4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56(2003)06-0133-0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性是它的主要特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 哈的提纲》中,第一次明确地把实践的观点作为区分新、旧唯物主义的分界线,阐明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指出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缺点在于它不理 解实践活动的伟大意义。1845年春天,马克思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以笔记的形式写了《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一著作在他生前没有发表过。后来恩格斯将它作为《路德维 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单行本的附录,于1888年第一次发表。它是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中的一部重要著作。

      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无产阶级,在斗争中日益显示出自己的巨大力量,随着工人运动 的发展,迫切需要有科学的世界观的指导。然而那时在德国先进分子中占据优势的费尔 巴哈唯物主义,并不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不能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思想 武器。为此,阐述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划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 古典哲学的界限,成为当务之急。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应运而生。马克思的 这个《提纲》,通过批判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旧唯物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因此,恩格斯称《提纲》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 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1](P4)。

      马克思在这一著作中,批判了旧唯物论,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 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第一次明确地把实践的观点作为 新、旧唯物主义的分界限,提出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缺点在于它不理解实践活动的伟大意 义。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正确解决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强调实践在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从 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以往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 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2](P3)。这里所谓的“事 物、现实、感性”这三个词指的是一回事,即能被人感觉到的客观世界,包括客观存在 着的人。马克思在这里指出,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客观事物首先是人们实践的对象,然后 才成为人们的认识对象,因而他们把客观事物当成人的实践毫无关系的客观的对象去认 识,消极被动地观察事物。在他们看来,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仅仅是直观的反映与被反 映的关系,如同照镜子那样。结果,人的能动性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2](P3) 。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把实践观点引入唯物论,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点和唯 心主义对于能动性的片面夸大,萌发出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观点。

      费尔巴哈也谈到过实践这个概念。但是他讲的实践同马克思理解的实践有本质的区别 。费尔巴哈心目中的实践,是指人与人之间平常的交往,意见的一致,以及一些琐碎的 事情,譬如吃吃喝喝,商人的投机谋利等“卑污的”活动,而不是指的社会实践,不是 指革命的实践。他有时“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成是真正人的活动”[2](P3),离开了人 的能动性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现实活动,所以,他根本“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 的’活动的意义”[2](P3)。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的那样 :“如果在费尔巴哈那里有时也遇见类似的观点,那么它们始终不过是一些零星的猜测 ,对费尔巴哈的总的世界观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2](P48)。

      费尔巴哈不能把认识和实践联系起来,因而在真理标准问题上也存在着错误的看法。 他或是把“一目了然”的直观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在《未来哲学原理》中说:“唯一 标准,乃是直观”:或是把众人的意见当作判断真理的标准,在《基督教的本质》1843 年第二版序言中说:“我是一般地将人--而不是将这个或那个哲学家--当作真理之准则 。”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的问题,不能在思想领域内而只能在社会实 践中才能予以解决。“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 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2](P3)。就是说,人们应该通过社会实践来证明自己认 识的正确性,证明自己的思维具有正确认识客观现实世界的能力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在马克思看来,如果离开实践去争论思维能否正确反映现实,就如同中世纪的经院哲 学一样,是烦琐而无意义的。可见,《提纲》具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思想。这样 ,马克思不仅坚持了真理的客观性,而且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从而清除了费 尔巴哈认识论中的唯心主义杂质,克服了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为马克思 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只承认人受周围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否定人的革命实践能够 改造环境的错误观点。费尔巴哈和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者一样,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 产物,人们在客观环境面前是无能为力的,完全是消极被动的。马克思在谈到这种观点 的片面性时指出:“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 教育的。”[2](P4)就是说,这种学说否定了人可以通过革命实践能动地改造客观环境 ,否定了教育者的知识、才能,归根到底只能来自群众的革命实践,教育者首先必须受 教育。因此,“这样学说必须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于社会之上”[2](P4 )。教育者则成了天生的“超人”、“天才”人物,受教育者则是“群氓”。他只能看 到人受环境影响的一面,看不到人们可以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环境和社会的另一面;只 能看到教育者教育人的一面,看不到人们可以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环境和社会的另一面 ;只看到教育者教育人的一面,看不到教育者的知识是来自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首先 必须受教育的另一面。这样就必然导致否定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作用,宣扬英雄人物创 造历史的唯心史观。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 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2](P4)环境的变化和人的活动性质的变化,是在革命的实 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