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悖论

作 者:
程彪 

作者简介: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原文出处:
人文杂志

内容提要:

任何哲学都具有“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双重功能。因此从功能的角度,从“ 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来区别前马克思哲学与马克思的哲学时,就必然陷入悖论。 如果不能揭示出马克思哲学的“改变世界”的理论本性,就无法超越“解释世界”和“ 改变世界”的更为深层的解释学悖论。只有把马克思哲学的革命理解为哲学主题从“解 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根本转换,才能超越“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悖论缠 绕。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04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77-662X(2003)04-0012-06

      一、“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悖论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注:《马克思恩格 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121页。)学界公认这句话标志着马克思 哲学的革命性变革,并以此为依据把马克思哲学称作“改变世界”的哲学,而把前马克 思哲学统称作“解释世界”的哲学。这个区分和概括虽然凸显出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 然而却是不确切的,在思想的追问下必然陷入难以自拔的悖论之中:

      首先,哲学史研究表明,“改变世界”并非是马克思哲学的专利,任何哲学都怀有强 烈的改变世界的愿望或动机。苏格拉底把自己比做神赐予雅典的一只牛虻;柏拉图把实 现其“哲学王”的理想作为变革现实政治的最高方式;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和启蒙 思想家对于历史发展的革命性作用更是难以估量;即使是以晦涩思辨著称的德国古典哲 学也被马克思称作“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尤其需要强调的是青年黑格尔派,尽管马 克思指出他们在最为激进的言辞背后掩藏的是最为保守的思想,然而,马克思也没有否 定他们反叛现实和改变世界的思想动机。实际上,正是他们对宗教和政治的激进的批判 态度和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吸引着青年马克思的注意力。可见,任何哲学都不是纯粹 的概念游戏、思想体操,任何哲学都具有“改变世界”的强烈愿望或动机,而且也的确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变革现实、推动历史的思想解放作用。

      其次,从哲学的理论性质看,哲学之为哲学就在于其批判性和超越性。哲学首先要批 判和超越的就是现实。任何哲学都是在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和超越中建构起来的。“任何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同时又是“文明的活的灵魂”。(注:《马克 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121页。)作为二者的统一,哲学 不仅反映和表征着现实的“时代精神”,而且还批判性地塑造和引导着新的“时代精神 ”。批判现实、“改变世界”是哲学的理论性质所决定的哲学的宿命。因此,哲学的理 论性质决定了任何哲学都具有“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双重功能。

      第三,马克思哲学作为哲学,也具有“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双重功能,而且 ,在一定意义上说,只有马克思哲学才真正实现了这两种功能的统一。它作为“时代精 神的精华”必然反映和表征着时代,即,解释着现存世界;它作为“文明的活的灵魂” 又必然构成对现存世界的批判,即,改变着现存世界。马克思哲学作为“改变世界”的 哲学,若要切实承担起“改变世界”的功能或任务,真正起到理论指导的方法论的作用 ,必须具备科学地“解释世界”的功能,科学地把握社会历史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规律。 否则,“改变世界”也就成为“空想”,或者仅仅是一种“善良的愿望”而已。

      可以说,任何哲学都具有“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双重功能。既然如此,“解 释世界”的哲学和“改变世界”的哲学的区分的根据何在?前马克思哲学也具有“改变 世界”的动机或功能,为什么称之为“解释世界”的哲学?马克思哲学并非排除“解释 世界”,为什么称之为“改变世界”的哲学?这些追问充分暴露了理解“解释世界”和 “改变世界”的第一悖论,即:一方面,在思想前提上,人们承认任何哲学都具有“解 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双重功能;另一方面,人们却又不顾这一思想前提,试图从 功能的角度把哲学区分为“解释世界”的哲学和“改变世界”的哲学。

      这是一个逻辑悖论。只要否定了这一逻辑悖论的前提,只要不再把“解释世界”和“ 改变世界”理解为哲学的功能,也就消除或超越了这一逻辑悖论。超越这一逻辑悖论的 通常思路是从哲学的理论本性的角度去理解“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解释世界 ”和“改变世界”分别标志着前马克思哲学和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本性。然而,通过分析 我们就会发现,虽然这种思路超越了第一层悖论,即逻辑悖论,但是由于难以把握马克 思哲学的理论本性,却陷入更为深层的思想悖论之中:

      从理论本性看,前马克思哲学之所以为“解释世界”的哲学,是因为它们都无一例外 地寻求一个能够“解释世界”的终极的根本原理,无论这个根本原理是“本原”、“上 帝”还是“理性”。他们认为只要人们把握住那个“解释世界”的根本原理,就能够轻 而易举地实现对现实世界的改变。正如恩格斯所说,黑格尔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 性要得到证实,人类就要马上把他的哲学从理论转移到实践中去,并按照黑格尔的原则 来改造整个世界。这是他和几乎所有的哲学家所共有的幻想。”(注:《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5、219页。)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寻求一个能够 真正“解释世界”的根本原理。前马克思哲学一直坚持不懈地寻求的就是这个“解释世 界”的根本原理。

      马克思哲学打破了“思辨哲学的幻想”。前马克思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企图一 劳永逸地“解释世界”、希求绝对真理的愿望是不切实际的。“这样给哲学提出的任务 ,无非就是要求一个哲学家完成那只有全人类在其前进的发展中才能完成的事情。”(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5、219页。)前马克思哲 学“只希望达到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最终却无法真正“解释世界”,而只能达到 对现实的辩护性解释。即“用另一种方式解释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说,借助于另外的解 释来承认它。”(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74页 。)马克思使哲学的理论本性发生了质的改变。马克思哲学抛弃了旧哲学一劳永逸地解 释世界进而通过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来改变世界的“思辨的幻想”,不再企求也“绝不 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 出版社1995年版,第66、74页。),而是立足于“革命的实践”,“在批判旧世界中发 现新世界”。因此,马克思哲学在理论本性上是“改变世界”的哲学。

相关文章: